換句話說很重要, 尤其是讀古文的時候. 王陽明有關房子的比喻, 給了我一個新的想法. 中文的一個一個字在孔子以後愈用愈複雜, 字義愈來愈衍生, 但是仍是同一個字. 結果, 不同個文句裡的同一文字, 這個人和另一個人在用的時候, 可能會是不一樣的意思. 各種字義很可能在同一根柱子上, 但是, 不同的紋路.
很有趣的事情是,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 為了翻譯歐洲的語言, 再加上, 白話文運動的盛行, 中文減少用一個單字去衍伸出其他的意思. 現在, 通常都用兩個字以上來表示意思. 使的中文更加走向語言. 其實, 這在中國古代就有類似的現象,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佛教經卷翻譯上!
古代典籍既然有這種字義愈來愈衍生的現象, 現代人去讀就必須要換句話說. 這會造成古代的典籍的語意錯亂嗎? 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 歷代的注解實際上都是困難重重. 他們自己也往往互相爭吵. 而且, 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命的歷程去看這些經典又在增加閱歷後, 往往又不同的了解.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 典籍和讀者的關係大於讀者解釋給其他人聽的關係. 但是, 一個讀者要了解典籍, 就必需把典籍的文句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可是, 要讀者解釋給他們聽的時候, 讀者看到的可能只是柱子上的某些紋路, 如果讀者的聽眾自己去看, 說不定他會看到其他不同的紋路. 不過, 只要讀者和聽眾都能了解這種情形, 互相講述自己的理解, 是非常有意義的! 無論如何, 典籍的了解, 換句話說是必不可少. 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講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