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一個留言 (續二)

禮, 如我前面還有冷木所說的, 實在是一套外在的規矩和儀範. 可是, 就因為他是一套人人可行的動作, 所以就像前面有人說, "裝" 做禮的樣子是很可能的. 也就是說, 這純粹是表面的, 而內心實際上可能詭詐叛逆. 這種現象, 早在孔子的時候他就說了, 人而不仁, 如禮何? 人而不仁, 如樂何? (八佾第三之三), 而在此之後, 也就是八佾第三之四,又有人叫林放, 問禮之本, 孔子回答: "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這句話很顯然的反證了當時, 其實已經很多人在裝了...

在莊子, 田子方篇, 有一個故事,

"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

莊子曰:“魯少儒。” 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莊子 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 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

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莊子 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裝, 是真的從來都有...



但是, 孔子和其弟子如何看待這種人呢?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在孟子滕文公下, 也有這一段話:



公 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 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 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在這裡, 孟子, 提了兩個例子, 一個是曾子, 曾子認為裝做敬仰別人的樣子, 實在比夏日大太陽下努力耕田的人還累. 子路也說: 明明不喜歡別人, 卻又假假的裝著和別人親近, 我實在是不能夠了解這種事.



我還是說, 把古人當人看. 因為你討厭的, 他們也不見得喜歡. 值得討論的應該是, 如何可以創造一個環境, 使人保持他們真實的態度, 而可以把不必要的裝拿掉. 因為我覺得, 裝, 基本上是一個保護措施. 我曾經看過一個研究表情的書, 在研究日本人的時候, 它讓幾個日本人一起看一個生娃娃過程的電影. 結果大家都是面無表情. 這情形和美國人不同, 幾個美國人看同樣的影片, 結果大家都出現難受, 噁心的表情. 於是, 他又做了一個實驗. 把日本人一個個單獨放在不同的房間裡看生娃娃的影片. 這下發現, 在獨自無人的情況下, 日本人也一樣出現難受, 噁心的表情. 之後, 這個研究發現東方人東多半有這種傾向. 我覺得是, 這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不知道相同實驗, 中國人的反應會是怎樣的? 台灣的和大陸的會有不同嗎? 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會有不同嗎? 外國的華裔和內地的中國人會有不同嗎? 教育多的和教育少的中國人會有不同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