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錄製成長路第十四章時,看到喬路易和施墨林的故事。 我很好奇地查一查,看到現在如果提到這一場比賽時,一定會提到烏森 vs. 納粹德國,然後會說白人第一次支持黑人。 但是成長路提到這一段的時候,主要的敘述卻是黑白之間種族的對抗。 作者毫不保留的說當時他所處的環境裡,低收入的白人裡面,每個人都希望施墨林會贏。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敘述是怎麼產生的呢?
貝若森當時在屬於南方的維吉尼亞州,這樣的描述或許可以更精準的說出了當時南方廣大的底層民眾的心聲。 而現在的描述就是把烏森作為一個單元,從歷史的大角度來看。 如此一來, 剩下的就只有政治正確,反而有點假,變相的為了愛國主義而犧牲了歷史的準確性。 我覺得我在看了一些黑人的描述裡,隨然他們也說當時白人支持喬路易。 但是,我卻覺得他們保留一些他們經歷的事沒有說出來。 而這些事卻被貝若森說出來了。 古代中國人有時候會形容一些人是那個時代的 「文」,他們都會發聲,大部分都是文字,為那一個時代留下一些痕跡。 貝若森這本書其實就是誠實平白的描述一個事實。 也確實為那一個時代留下了一些痕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