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餵貓的時候突然念了起來:
要瘦瘦, 要瘦瘦, 要擠掉肉肉...
一邊在貓身上抓抓, 秤秤他的斤兩...
老天,可別胖起來, 像我一樣...
Thursday, April 26, 2012
Thursday, April 19, 2012
few movies
I saw Sophie's choice. It was a horror movie. It has one of those scenes that impressed me so much. The scene was of course, the final revelation of Sophie. I could not felt too much about the ending for the last revelation was just too much, it lingered in my head. But I would say that the ending is actually quite a relieve for the lovers. One lived in his delusion, the other trapp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history. That was a sweet relieve.
---------------
I saw Barton Fink. It was good. Coen Brothers really know how to build atmosphere. The whole experience was like reading a book with boring building block at the beginning, then when everything thing is set in the place, boom, it hit you. It's quite effective. Although the building block was kind boring. I think there were many funny remarks, I can see the funniness, but I did not laugh too much. Don't know why...
---------------
I saw Barton Fink. It was good. Coen Brothers really know how to build atmosphere. The whole experience was like reading a book with boring building block at the beginning, then when everything thing is set in the place, boom, it hit you. It's quite effective. Although the building block was kind boring. I think there were many funny remarks, I can see the funniness, but I did not laugh too much. Don't know why...
Monday, April 16, 2012
what should i do
After these long talks, I felt I am increasingly at odds with other people, including W. I found myself obsessed logging in my email again and again, so many times in a day. I was in a frenzy, I can't wait for their responses. When there is nothing, I felt afraid. Did I say something offensive? Was my attitude too affront?
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troubles me.
1. I was very much in distraught about the difference in opinions. I felt I am with odds with almost anything form them. It was very painful. I was afraid of I might say something to please them just for the sake of pleasing them; but I so wish to be in sync with them, so much so, I felt I must have something wrong, I could not see from their perspective.
2. I am alone. Those emails meant so much for me. If there's any discomfort to the other side, it will magnify in me 10 times. I have nothing to think about but the words of these letters. I kept pondering on them all day long and more.
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troubles me.
1. I was very much in distraught about the difference in opinions. I felt I am with odds with almost anything form them. It was very painful. I was afraid of I might say something to please them just for the sake of pleasing them; but I so wish to be in sync with them, so much so, I felt I must have something wrong, I could not see from their perspective.
2. I am alone. Those emails meant so much for me. If there's any discomfort to the other side, it will magnify in me 10 times. I have nothing to think about but the words of these letters. I kept pondering on them all day long and more.
繼 "都是希臘神話扯出來的... "
我没有读过那么多书,不清楚那些理论,只能就几个小地方谈一点直观的想法。
首先,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神”的概念。即以《左传》的《曹刿论战》为例:“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又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天时”,我想除了季节,也包括了“神佑”(占卜的结果)。我的猜测,早期的人们虽然相信存在着各种超越人力的掌控自然现象、灾难祸福的神,但还没有“前世命定”的想法。这可能与当时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关。人自己不能(也没有想过)预测几十年、几百年的休咎,就不会赋予神这种能力。而且我觉得这种对神的能力有限制的想法,并不限于中国人。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里,有那么多各司一职的神(火神、水神、风神、雷神、酒神、谷神……),看各神之间的争斗(也反映在特洛伊战争的发端),显见没有一个神(即使是万神之神宙斯)可以独自决定一个事件,更不用说独自(排他地)决定某个人的命运,那“天命”自然就不可能存在。至于中国元代以后的小说、戏曲中的因果报应的故事,应该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
其次,东西方在“血亲”关系方面的差别,我觉得并不是有没有“爱”的问题,而是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等级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否有“孝”的概念。孝的本质不在“爱”,而在“服从”,无条件的服从,其基础是与“君臣”相同的等级差别。哪怕老子犯了罪,儿子也不能有异议,更不能告发。西方强调的是“平等”,是几代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直至经济上的平等。这种平等其实也存在于东方早期的氏族社会中。等级制度在中国是后来(周朝?)才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延续至今。而曾经保存这种平等状态的少数民族便被自诩(被)教化的汉人贬作与禽兽同级的“夷狄”。同时汉人想象中的天庭地府、神仙世界,也有了高下尊卑。
再次,与思想平等密切相连的是文艺创作上的自由。从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到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没经受过执政者的多少干涉与删改。中国的民间艺人与读书人就没有这么幸运。前贴提到古时的采风与删诗,后世的“文字狱” ,直到红朝,更一直是悬在大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的剑。我们今天只能看到极少量幸存的先民的口头文学,我们的后人怕也只能见到当代民间文学中极少量的留存作品。而要从这些残存的文字中推测出当年的时代呼声和社会风貌,实在有点玄乎。
最后,澄清一下:在大陆,一讲“下乡”,人们就会联想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以我在原文中很小心地注明是“短暂时间”。我不在那批知青之列。不过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已经由学校组织去农村支援“三夏”(夏收、夏耕、夏种;下同)与“三秋”。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我与班上部分同学自愿去支援“双抢”,那是种双季稻的地区一年中农活最紧张的时期。不过这些活动每次都只有十来天,也没有报酬。后来在部队农场干了较长时间,不过都是学生们一起吃住,与农民无干。文革结束前,搞“开门办学”,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下乡。学生毕业实习,绝大部分都在公社中学。所以我对当时的农村情况多少有一些了解。
---------------------------
這種孝的觀念已不是我第一次看到了. 我在大姨那邊也聽到過. 有一次, 外公跟大姨說, 現在的中國需要忠孝. 大姨馬上就很反對, 我是聽舅舅說的. 反對的內容和和這裡的大同小異.
我沒有把我的回信錄下, 但是我這次三分之二的內容全是節錄一篇網上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大陸雲南大學法學博士, 汪雄濤寫的. 是有關明清判牘中的親屬爭訟的介紹. 這裡面的文章是把很多以前的判牘拿來研究, 並作出簡單的結論. 我很喜歡他的結論, 他的結論是說, 宗法制度實際上在明清的時候, 並不如我們想像那樣全面的掌握一般的生活. 而一普通人拿道德的言語來說話時, 更多時候是為了利益而不是真的在闡明道德. 但是, 現在大部分無論中外的學者, 多為 "儒家" 這兩個字而太過執著. 以下是我節錄的部分:
" (在亲属争讼的案件中,我们尤其能看到宗族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案件都会有宗亲的卷入。比如,在婚姻案中,《折狱新语》所载的5例孀妇改嫁案全部都有宗亲的参与,要么是夫家逼孀妇改嫁或者反对孀妇改嫁,要么是孀妇娘家人与夫家发生争夺主婚受财;所载的17例争产案中,有12例有宗亲的参与,或是兄弟相争,或是叔侄、婶侄相争。这说明宗族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真实地存在,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结合性因素,家庭的事务时常会有宗亲的影子,他们可能并不是以宗族组织的形式出现,而仅仅作为亲友加以干预。另一方面,在宗亲参与的讼案之中,儒家伦理观念淡薄,亲属关系更多地不是作为一种伦理因素而存在,而是一种利益主张的根据而存在。比如,在一件勒逼事中[34],戴天来并不以同族为念,反而以草竿木一根指为戴帅氏窃祖茔之据,勒罚钱两,并牵扯其氏叔戴昭珊,以及珊兄佐恂等,同族亲属并未和衷共济,反而藉亲族之名,横加欺凌枝蔓。在这里,亲族关系是借祖茔加以欺凌的事实前提。再比如,在一起欺寡案中[35],萧廷裕身故乏嗣,其弟廷祎以次子承继,萧同氏拨给田四十硕,逾数岁而嗣子殇。祎又欲以长子续继,萧同氏因夫遗产被其藉继侵削,祎“垂涎念切,朝夕操戈”。兄亡嫂孀,萧廷祎不但不为兄重振家业,反而一再以立继为名侵削遗产,宗族观念在此处是干预兄弟事务的合理理由,也是侵夺利益的实际藉口,伦理约束早已荡然无存。)*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宗族势力非常强大,在处断宗族内部纠纷中具有很大的权威,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便有官府的支持,宗族权威依然不能有效地化解亲属之间的争讼。而且,宗族的内部秩序也并非符合儒家的伦理观念,宗族仿佛异化了,血缘关系并没有凸显伦理规范的力量,反而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关系成为侵夺利益的理据。甚或是,宗族并没有被异化,它一直如此,只是当时和后来的一些人们将它意识形态化了。
四、小结
通过对明清时期亲属争讼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当时亲属之间罔顾血缘和伦理,为了利益而争讼寻常可见。在争讼过程中,功利比伦理更加真实。与此同时,宗族权威并不能有效地化解亲属争讼,宗族观念更多地成为侵夺利益的藉口,而不是伦理规范的后盾。
既然如此,为何过去的研究总是强调“儒家化”?歧途是如何造成的?我想,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前辈学者为了阐明一个异于西方的中国,大多采用了“类型学”的研究方法,[36]这样的目的和方法直接导致了认知误区。我认为,前辈学者之中,阐明中国最力,且影响学术和社会最深的学者,主要有三位,分别是:梁漱溟先生、费孝通先生和瞿同祖先生。梁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社会;[37]费先生同样以“无讼”、“血缘和地缘”来描述乡土中国;[38]在法律领域,瞿先生则具体地提出“法律儒家化”。[39]总的来说,三者的观点都不超出“儒家伦理”的范畴。很显然,三位前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类型学”方法,把中国社会描述成一个简约化的理想型(ideal-type)。毫无疑问,这种理想型曾经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引作用。但是,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简约化的程度。因为,这个理想型往往更接近僵硬的大传统,而忽视了实际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个性。并且,前人在存同求异的过程中,“异”不自觉地被夸大了。而后来的学者在表达传统中国社会时,几乎都要引述这三位大家的著作,其结果,自然是“伦理中国”几乎成为不刊之论。
其二,历史留下了很多可以修正“儒家化”学说的材料,但是并没有引起当代学者全面的反思。宋明以降,呼吁正视利益社会的思想家并不少见,叶适、陈亮、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明代的邱濬就说:“民生有欲,不能无争,争则必有讼。”[40]明清时期,有关功利社会的记载非常之多,白话小说《三言二拍》等虽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事实上,当代学者中对“伦理社会”提出反思的不在少数。比如:秦晖提出“大共同体本位”的概念来批判儒家和阶级两种解释模式;郭松义和定宜庄在研究清代民间婚书时指出,底层民众的婚契与儒家的“婚礼”毫不相干,“在具体内容和书写格式上反而与民间有关房、地等不动产交易、家产分割以及各种卖身契所立的契约文书更为接近。”[41]研究家庭伦理的学者也指出:明清时期庶民的家庭生活,无论是守礼还是悖礼,主要都直接与物质生活相关。[42]他们都认为,以儒家伦理来解释中国社会是过于理想化的。很可惜,虽然这些研究遍布多个学科,但都不是主流,也没有引起学术界关于“伦理社会”的全面反思。
因此,阐明“中国”,任重而道远!"
* 是我沒有節錄在信裡的.
以前, 我信耶和華的母親說, 中國古代有孝, 就是對子女的要求. 但是, 和聖經不一樣的地方是, 中國古代沒有對父母的要求. 聖經對父母子女都有極為清楚的要求. 當時, 我覺得這是真的. 現在我依然認為絕大部分是真的. 我說絕大部分, 那表示有很小的一部分還是有的. 只是真的很少. 我覺得真是可惜. 我目前所能舉出的一個例子來證明那很小的一部分是大學裡, 有:
『1』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3』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
,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
於信。
『4』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
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
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
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
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每一個人有一個至善的境地, 人子, 止於孝; 人父, 止於慈.
這是我目前唯一看到相對於孝, 父母應該要怎樣做到的準則.
首先,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神”的概念。即以《左传》的《曹刿论战》为例:“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又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天时”,我想除了季节,也包括了“神佑”(占卜的结果)。我的猜测,早期的人们虽然相信存在着各种超越人力的掌控自然现象、灾难祸福的神,但还没有“前世命定”的想法。这可能与当时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关。人自己不能(也没有想过)预测几十年、几百年的休咎,就不会赋予神这种能力。而且我觉得这种对神的能力有限制的想法,并不限于中国人。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里,有那么多各司一职的神(火神、水神、风神、雷神、酒神、谷神……),看各神之间的争斗(也反映在特洛伊战争的发端),显见没有一个神(即使是万神之神宙斯)可以独自决定一个事件,更不用说独自(排他地)决定某个人的命运,那“天命”自然就不可能存在。至于中国元代以后的小说、戏曲中的因果报应的故事,应该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
其次,东西方在“血亲”关系方面的差别,我觉得并不是有没有“爱”的问题,而是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等级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否有“孝”的概念。孝的本质不在“爱”,而在“服从”,无条件的服从,其基础是与“君臣”相同的等级差别。哪怕老子犯了罪,儿子也不能有异议,更不能告发。西方强调的是“平等”,是几代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直至经济上的平等。这种平等其实也存在于东方早期的氏族社会中。等级制度在中国是后来(周朝?)才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延续至今。而曾经保存这种平等状态的少数民族便被自诩(被)教化的汉人贬作与禽兽同级的“夷狄”。同时汉人想象中的天庭地府、神仙世界,也有了高下尊卑。
再次,与思想平等密切相连的是文艺创作上的自由。从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到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没经受过执政者的多少干涉与删改。中国的民间艺人与读书人就没有这么幸运。前贴提到古时的采风与删诗,后世的“文字狱” ,直到红朝,更一直是悬在大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的剑。我们今天只能看到极少量幸存的先民的口头文学,我们的后人怕也只能见到当代民间文学中极少量的留存作品。而要从这些残存的文字中推测出当年的时代呼声和社会风貌,实在有点玄乎。
最后,澄清一下:在大陆,一讲“下乡”,人们就会联想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以我在原文中很小心地注明是“短暂时间”。我不在那批知青之列。不过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已经由学校组织去农村支援“三夏”(夏收、夏耕、夏种;下同)与“三秋”。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我与班上部分同学自愿去支援“双抢”,那是种双季稻的地区一年中农活最紧张的时期。不过这些活动每次都只有十来天,也没有报酬。后来在部队农场干了较长时间,不过都是学生们一起吃住,与农民无干。文革结束前,搞“开门办学”,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下乡。学生毕业实习,绝大部分都在公社中学。所以我对当时的农村情况多少有一些了解。
---------------------------
這種孝的觀念已不是我第一次看到了. 我在大姨那邊也聽到過. 有一次, 外公跟大姨說, 現在的中國需要忠孝. 大姨馬上就很反對, 我是聽舅舅說的. 反對的內容和和這裡的大同小異.
我沒有把我的回信錄下, 但是我這次三分之二的內容全是節錄一篇網上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大陸雲南大學法學博士, 汪雄濤寫的. 是有關明清判牘中的親屬爭訟的介紹. 這裡面的文章是把很多以前的判牘拿來研究, 並作出簡單的結論. 我很喜歡他的結論, 他的結論是說, 宗法制度實際上在明清的時候, 並不如我們想像那樣全面的掌握一般的生活. 而一普通人拿道德的言語來說話時, 更多時候是為了利益而不是真的在闡明道德. 但是, 現在大部分無論中外的學者, 多為 "儒家" 這兩個字而太過執著. 以下是我節錄的部分:
" (在亲属争讼的案件中,我们尤其能看到宗族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案件都会有宗亲的卷入。比如,在婚姻案中,《折狱新语》所载的5例孀妇改嫁案全部都有宗亲的参与,要么是夫家逼孀妇改嫁或者反对孀妇改嫁,要么是孀妇娘家人与夫家发生争夺主婚受财;所载的17例争产案中,有12例有宗亲的参与,或是兄弟相争,或是叔侄、婶侄相争。这说明宗族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真实地存在,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结合性因素,家庭的事务时常会有宗亲的影子,他们可能并不是以宗族组织的形式出现,而仅仅作为亲友加以干预。另一方面,在宗亲参与的讼案之中,儒家伦理观念淡薄,亲属关系更多地不是作为一种伦理因素而存在,而是一种利益主张的根据而存在。比如,在一件勒逼事中[34],戴天来并不以同族为念,反而以草竿木一根指为戴帅氏窃祖茔之据,勒罚钱两,并牵扯其氏叔戴昭珊,以及珊兄佐恂等,同族亲属并未和衷共济,反而藉亲族之名,横加欺凌枝蔓。在这里,亲族关系是借祖茔加以欺凌的事实前提。再比如,在一起欺寡案中[35],萧廷裕身故乏嗣,其弟廷祎以次子承继,萧同氏拨给田四十硕,逾数岁而嗣子殇。祎又欲以长子续继,萧同氏因夫遗产被其藉继侵削,祎“垂涎念切,朝夕操戈”。兄亡嫂孀,萧廷祎不但不为兄重振家业,反而一再以立继为名侵削遗产,宗族观念在此处是干预兄弟事务的合理理由,也是侵夺利益的实际藉口,伦理约束早已荡然无存。)*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宗族势力非常强大,在处断宗族内部纠纷中具有很大的权威,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便有官府的支持,宗族权威依然不能有效地化解亲属之间的争讼。而且,宗族的内部秩序也并非符合儒家的伦理观念,宗族仿佛异化了,血缘关系并没有凸显伦理规范的力量,反而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关系成为侵夺利益的理据。甚或是,宗族并没有被异化,它一直如此,只是当时和后来的一些人们将它意识形态化了。
四、小结
通过对明清时期亲属争讼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当时亲属之间罔顾血缘和伦理,为了利益而争讼寻常可见。在争讼过程中,功利比伦理更加真实。与此同时,宗族权威并不能有效地化解亲属争讼,宗族观念更多地成为侵夺利益的藉口,而不是伦理规范的后盾。
既然如此,为何过去的研究总是强调“儒家化”?歧途是如何造成的?我想,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前辈学者为了阐明一个异于西方的中国,大多采用了“类型学”的研究方法,[36]这样的目的和方法直接导致了认知误区。我认为,前辈学者之中,阐明中国最力,且影响学术和社会最深的学者,主要有三位,分别是:梁漱溟先生、费孝通先生和瞿同祖先生。梁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社会;[37]费先生同样以“无讼”、“血缘和地缘”来描述乡土中国;[38]在法律领域,瞿先生则具体地提出“法律儒家化”。[39]总的来说,三者的观点都不超出“儒家伦理”的范畴。很显然,三位前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类型学”方法,把中国社会描述成一个简约化的理想型(ideal-type)。毫无疑问,这种理想型曾经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引作用。但是,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简约化的程度。因为,这个理想型往往更接近僵硬的大传统,而忽视了实际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个性。并且,前人在存同求异的过程中,“异”不自觉地被夸大了。而后来的学者在表达传统中国社会时,几乎都要引述这三位大家的著作,其结果,自然是“伦理中国”几乎成为不刊之论。
其二,历史留下了很多可以修正“儒家化”学说的材料,但是并没有引起当代学者全面的反思。宋明以降,呼吁正视利益社会的思想家并不少见,叶适、陈亮、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明代的邱濬就说:“民生有欲,不能无争,争则必有讼。”[40]明清时期,有关功利社会的记载非常之多,白话小说《三言二拍》等虽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事实上,当代学者中对“伦理社会”提出反思的不在少数。比如:秦晖提出“大共同体本位”的概念来批判儒家和阶级两种解释模式;郭松义和定宜庄在研究清代民间婚书时指出,底层民众的婚契与儒家的“婚礼”毫不相干,“在具体内容和书写格式上反而与民间有关房、地等不动产交易、家产分割以及各种卖身契所立的契约文书更为接近。”[41]研究家庭伦理的学者也指出:明清时期庶民的家庭生活,无论是守礼还是悖礼,主要都直接与物质生活相关。[42]他们都认为,以儒家伦理来解释中国社会是过于理想化的。很可惜,虽然这些研究遍布多个学科,但都不是主流,也没有引起学术界关于“伦理社会”的全面反思。
因此,阐明“中国”,任重而道远!"
* 是我沒有節錄在信裡的.
以前, 我信耶和華的母親說, 中國古代有孝, 就是對子女的要求. 但是, 和聖經不一樣的地方是, 中國古代沒有對父母的要求. 聖經對父母子女都有極為清楚的要求. 當時, 我覺得這是真的. 現在我依然認為絕大部分是真的. 我說絕大部分, 那表示有很小的一部分還是有的. 只是真的很少. 我覺得真是可惜. 我目前所能舉出的一個例子來證明那很小的一部分是大學裡, 有:
『1』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3』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
,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
於信。
『4』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
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
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
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
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每一個人有一個至善的境地, 人子, 止於孝; 人父, 止於慈.
這是我目前唯一看到相對於孝, 父母應該要怎樣做到的準則.
Thursday, April 12, 2012
都是希臘神話扯出來的...
1. 为了给暑假的旅游做准备,最近在恶补古希腊历史,看到网上一牛人写的连载,很有意思。 特别查证了一下,觉得大事件都还写得基本靠谱,虽然手法很诙谐。 古希腊的历史很多都是传说和神话,很戏剧化。 有兴趣的可以茶余饭后读一段。
http://www.xunlook.com/article/fe547c3e-d15f-45d5-abfc-3e846bb763d2/1.shtml
--------------
2. 顺便说说,在几个神话传说为主的远古史中,我觉得希腊神话最好看,相对于以色列的旧约和中国的封神榜。 封神榜是明朝人写的,想想就没劲,太“新”了。 和荷马史诗不能比。 有着诸神参战的Trojan War多精彩啊。 而我们的牧野之战,似乎就没有这么家喻户晓(或是我孤陋寡闻)。
大家对封神榜故事很熟吗?
--------------
3. 我觉得自从孔子删编《诗经》,汉后独尊儒术,民间的自由思想和创作在中国便少见流传。从这点出发,我猜测《山海经》可能要比《封神榜》更接近一点《荷马史诗 》,可惜我从未读过那本书。
--------------
4. 我倒是不覺得這是獨尊儒術的問題. 反而是中文的問題.... :p 這個文字注定是越老越俏, 但是, 一開始鐵定是很難跟的上口語... 拼音文字在這方面佔較好的優勢.
另外, 山海經好像比較少故事, 比較多描述, 和荷馬史詩無法比.
--------------
5. 我比较同意阿理郎。 不是他提,我根本忘了有《山海经》这部书。 百度了一下,觉得从年代风格来说比较像荷马史诗,当然叙事完全比不上,这点六耳是对的,西游记更像一个Odyssey。 但西游记还是太“新”,太多寓意。 不过不好意思,我并没有完整读过西游记原著,从电影电视里看的故事大概有点走样。
我读那些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故事,觉得那种想象力很天真烂漫,像人类的童年,而西游记毕竟是大人写的小人书。 就是这个原因让我觉得山海经可能更接近些。
特洛伊战争时的海伦,在中国人眼里就是个红颜祸水,给特洛伊人带来灭顶之灾。 但是他们的故事里,似乎并没有把她刻画成一个坏女人,就是个单纯的绝色美女。 中国同时代的大概要算妲己,但她只得了个“首席狐狸精”的名声, 差距何其大也。 后来的褒姒也一样待遇。 西游记里的女妖精更是不计其数。。。 而回看希腊神话里的女神们,那是多么多姿多彩啊!
小孩子都会很喜欢希腊神话,我们这里的学校,美国历史还没好好学,先学希腊神话,可见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连现在的流行系列小说都还在用它做原料。 真像个取之不竭的宝库。
我常想,中国类似的宝库是什么?
诸子百家并不给人童年的味道,已是个心怀天下的有志青年了。。。
我们的文明像个进了少年班的天才,早熟,但没有童年。
---------------------
5. 我最近看了一本朱光潛的一本悲劇心理學. 裡面問了一個問題, 就是, 為啥希臘是悲劇的發源地, 而其他古文明都沒有類似的產物. 文章裡認為希伯來有了信仰, 印度有了哲人, 中國也出了儒家, 因此都給生活得出了結論, 讓人在面對命運時有了抵抗, 因此無法產生悲劇. 這真是有趣的觀察. 這讓我想到柏拉圖, 我曾經隨便亂翻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 裡面的思想常常覺得古希臘的文化裡太多血腥而對之加以反對, 所以如果柏拉圖早生幾百年, 又剛好當上了哲學王, 希臘的神話也許就無法傳下來了... :p
---------------------
6. 哇,我今天脑子就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就没有类似希腊悲剧那样的文学作品呢? 想不出答案。 原来带答案的那本书在你那儿! 易中天曾特别推荐朱光潜的这本《悲剧心理学》,这是朱在法国是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 易中天说“实际上这部著作类似于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在细细咀嚼了这颗智慧之果后,我们甚至可以不啃西方美学史那棵大树了。 同样,在细细咀嚼了悲剧这颗苦涩之果后,要弄清楚优美之类的问题就简直不在话下” (易中天讲美学)
我对传统文学知道的太少,这里问问大家,中国古典文学戏剧中,杰出的悲剧作品有哪些呢? 我想来想去就想到梁祝,窦娥冤,赵氏孤儿。 真的想不出有什么类似希腊或莎士比亚型的悲剧。 我们的那些悲悲戚戚的故事,实在不能算古典悲剧。 其中大概赵氏孤儿比较接近些,所以陈凯歌会想去挖掘。 不过电影没改编好,不入和谈的法眼。
----------------------
7. 讲到古希腊文化里的血腥,我今天在听一个希腊悲剧的介绍。 确实那时很多故事里有杀父,杀母,杀自己孩子的故事。 关于杀父的英雄,易中天和邓晓芒曾在合写的一本书里把他和炎黄之血做比较,意思是说中国人从来注重血缘关系,这种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关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没有被摧毁,反而被加强了,被纳入一个更大、更普遍的家长制宗法体系之中。 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延伸。 中国靠宗法血缘系统维持社会的稳定。
与此相反,“希腊文明社会的发端却是以炸毁原始氏族制度、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同时期?)的索伦改革就已经以公民的财产数量来划分社会等级,而非人的出生和血缘。 希腊城邦则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如果可以把整个历史运动归结为人与物(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西方进入阶级社会时,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则相反,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 前者是商品经济的特点,后者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么从中必然可以推论出: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根基是借助于物(商品)的介入而打破群体意识所建立起来的“个体意识”。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是群体的人文主义(人伦主义),西方由文艺复兴所重申的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个体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
不好意思,我只会抄书,觉得易中天和邓晓芒的这几段话写的很有道理。 我始终不太赞同把东西文明看成是一条发展轨迹上的先进和后进,前期和后期的关系。 这两个文明从两个不同的入口进入文明社会,以不同的姿态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进发。。。
------------------------
8. 我既没有去过希腊,也没读过《荷马史诗》,更不知道《悲剧心理学》。这两天刚开始从头读第二遍的《民主新论》,不敢分心涉足厚重的古希腊文化,不过也不愿错过这次学习机会,就搜索脑缝里仅有的一点知识,胡乱来凑过热闹。
首先回答六耳。我前贴里提到“独尊儒术”,确实含义不清。我想比较正确的提法应当是:影响我们通过流传下来的古籍去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及百姓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近两千年以来占主导的“文以载道”的观念。我想大家都会同意,不管是希腊还是中国,先民当年口头传播的东西与我们今天从书本中读到的必然有相当大的差别。我想在民间的口头流传中,引起故事变更的因素除了传播者本人的经历和修养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听众的爱好和兴趣。而一旦有了书面记录,从最早的文字记载到最新的出版物之间的变化,恐怕会更多地受到掌控言论和出版的当权者的影响,在专制制度下尤其如此。
汉族缺少荷马式的行吟诗人,藏族和云南的少数民族有一些。这或许与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度发达”有关。相应于“史诗”,中国多“话本”。拙林作为苏州人,对此可能有更多的发言权。中国五大才子书,话本占了多数。《西游记》是神话,《三国》和《水浒》都是历史。就我知道的以历史为题材的传统长篇评话,还有《隋唐》、《英烈》、《说岳》、《杨家将》等。从“口耳相传”的诞生和流传过程讲,它们与《荷马史诗》是一样的,只是成为书面文字后,受文人的改造更多、更大,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也更深。有趣的是,长篇评话好像没有以秦汉以前的历史故事作题材的(中短篇的有),《东周列国志》是文人创作的通俗历史演义式的长篇小说,只是采纳了少量民间传说。
要说体裁,行吟泽畔的屈原的《离骚》和其它《楚辞》在形式上应当是接近《荷马史诗》的,而且按闻一多的观点,《离骚》所用的语言是非常口语化的,所以使现代人极难理解。(书面语言在历史进展的过程中反而变化较少,保持相对稳定。)只是《楚辞》的作者都是正宗的知识分子,有的甚至是皇亲国戚,而尽管《离骚》中也有不少神话传说,《楚辞》总的内容也更多地是抒发他们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记载史料,这可能是受“诗言志”的观念的影响。总之,《楚辞》明显与《荷马史诗》走在两条不同的路上。
顺便讲一句,《红楼梦》该算是悲剧吧?
--------------------
9. 就悲劇而言, 我首先想到的是孔雀東南飛. 這是一個完全以詩的形式來敘述一個有頭有尾, 有情有景的故事. 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看完之後好像看了一部電影, 每一個角色都完整呈現在我眼前. 心情也隨著主角們的遭遇而起伏.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悲劇.
朱光潛在那本書裡認為悲劇最重要的是對命運的無奈. :p 好吧, 這是我看完他的書所下的結論... lol 書的結論裡有一段話, 我覺得摡括了整本書:
"悲劇情境, 人物, 情節的異常性質, 進一步構成距離化的因素. 你看到的不再是日常生活中在車站擁擠的卑微人群, 也不是茶館酒肆爭吵賭博的庸眾, 而是處在命運轉折點上的英雄, 或是在死亡的痛苦中掙扎的, 無辜的女主人公. 在一兩個小時裡, 特洛伊城就要陷落, 羅馬就要從伯魯托斯控制下轉到安東尼的手中, 或者南柏森就要朝鄧西頓移動. 一切都按照巨大的尺寸創造出來, 生活呈現巨大的規模和強烈的程度, 是你在平庸現實世界中永遠不可能遇到的."
他還認為悲劇同時要能給人崇高的感覺... 如果以這段話來做標準的說, 那孔雀東南飛不怎麼能算是朱光潛認識的悲劇... 因為主角都滿平凡的. 不過一個府吏的愛情故事. 但是話說回來, 主角以自殺來決定自身的命運, 仍是有非義常崇高的意義. 他們為了抵抗命運而作出終極的手段. 這種為了愛情而付出生命代價的決定是一般大眾都能夠了解感受的, 但絕大多數卻絕對不會去做的事. 所以對我而言, 對命運的不低頭而作出頑抗, 就是悲劇赤裸裸的因素. 這裡其實更說明三國演義作者的絕佳藝術眼光. 他們把整本書的重心放在蜀國而不是魏, 因此製造出了一批抵抗命運, 不屈不撓的人群. 我覺得, 這真是了不起的決定! 這該死吳宇森... 抱歉... 忍不住... :p
阿理郎提出邊疆民族, 我馬上想到格薩爾王傳. 這是西藏的史詩. 我記得在哪裡看過採風的事情. 好像是孟子, 不確定了. 採風就是, 天子到諸侯的地方首先就是聽諸侯把民眾的平日的詩歌唱出來給天子聽. 天子就把某些詩歌給紀錄下來. 我想這就有阿理郎 "恐怕会更多地受到掌控言论和出版的当权者的影响,在专制制度下尤其如此。" 的味道了. 要真是這樣, 感謝老天爺, 西藏沒有漢化... 要不, 格薩爾王傳無論內容如何, 說不定也要減縮成這個樣子: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黃帝殺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
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
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xczzzzzzdddddddddddd
我對易中天提出的那個把古希臘和古中國的比較滿有意見的...
"希腊文明社会的发端却是以炸毁原始氏族制度、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如果可以把整个历史运动归结为人与物(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西方进入阶级社会时,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则相反,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 前者是商品经济的特点,后者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
我認識的任何古代社會通通是氏族制度... 似乎沒有一個是 "能夠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p 我每次看到教父就好像看到中國人的影子, 看到 My fat greek wedding 也好像看到中國人的影子. 當然這都是現代, 但即使我在看聖經的時候, 也是一樣. 沒有一個古代的民族 "能夠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反倒是, 他們更符合儒家禮教裡, 他們對於名份的重視, 往往超過中國人. 就算是現在, 所謂個人主義, 依然是名份的重視. 小孩從小就會注意到這是我的, 這是他的, 可是, 有的人長大了還以為父母的東西都是自己的. 這種對於名份模糊的地方, 是個人主義所不能認同的. 但是這種名份的認識, 往往是愈有錢的人家愈重視. 愈不有錢人家越不重視, 或著越難重視. 大陸自從開放, 實際上是從很窮的情況開始, 越是真的無產的情況, 就愈不可能重視名份. 因為很難重視, 東西不夠了, 這名份也很難守了. 我不否認我沒有家族的經驗. 但是, 我相信, 真的家族的經驗, 這名份問題是最重要問題. 這是誰的, 誰對這東西有權利, 這就是名份的開始. 易中天等認識的中國, 和兩千年前的中國是不同的. 相同的地方是, 都有家族. 但是, 無論家族的生產能力, 置產自由, 權力, 都大大的不同. 以之來研究兩千年的中國, 未始沒有缺失. 我相信, 從今天算起卅年後的中國人在有了產之後, 研究中國歷史和外國歷史會看到更多相同的地方, 而不可能會說出, "希腊文明社会的发端却是以炸毁原始氏族制度、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他們這樣說, 實際上說出了自己對改革的追求. :p)
另外, 我對這邊所提出的階級社會, 商品經濟, 自然經濟不是很了解...
------------------
10. I have to retract one sentence. "越是真的無產的情況, 就愈不可能重視名份." 實際的情況是, 這是教育問題... 這不僅僅有無產的問題. :p
-----------------
1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足”应该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正面教育之外,也要有强制措施,至少需要舆论批判,道德约束。
-----------------
12. 我覺得XX說的早熟是很有道理的. 而且是太過早熟. 這一點從秦以前的文字裡, 很少有神出現. 除了離騷有提到一些神, 其他的最多只有鬼. 像左傳被人稱為 "艷而巫", 但是, 裡面只有鬼, 沒有神. 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到了漢武帝時, 樂府負責採集民間詩歌來配樂. 根據漢書, 藝文誌, 一直到漢哀帝之前, 共收集了一百三十八首樂府詩. 但是, 漢哀帝時, 罷樂府, 結果樂府詩嚴重失散, 到了現在只剩四十多首. 可是很奇怪的是, 也是一樣沒有神話故事... 最多的題材是: 戰亂, 社會問題, 愛情, 哀嘆歲月. 社會問題裡又以反映貧窮為主, 像是 病婦行, 東門行, 西門行, 孤兒行. 有趣的是, 樂府的紀錄卻給我們一個新的角度, 那就是, 樂府詩有一部分其實就是漢潮的 "行吟詩人" 的作品. 從這裡, 我主觀的認為, 我們一定不缺行吟詩人, 但是紀錄太少這個事實除了反應掌握文字的一群人的意向, 也反映出學習中文的不容易. 因為, 如果容易, 寫的人就會多, 一多, 紀錄下來的內容就會更為豐富. 到了魏晉南北朝才有專門講鬼怪的書. 像是搜神記, 六朝怪談等. 這種對鬼神不重視的現象, 是無法培養出童心的. 因為人只能在現實打轉... 而這個現象我感覺上在禮記有很強的傾向. 難怪易中天會認為孔子實際上是不信神的. 雖說, 禮記不是孔子寫的...
另外, 朱光潛就審美所提出的 "距離感", 這是說, 一個人要能感覺到藝術的美, 距離很重要. 審美的人, 除了要能夠鎔入劇情, 但是也要能夠保持距離, 就是在某一方面要保持清醒. 太過清醒, 則很難進入故事; 太鎔入劇情, 則可能出現道德行動的誤置. 而這個說法用在觀眾身上, 也同樣適用在作者身上. 作者本身的道德感太強, 他創作的時候, 就無法把自己和作品分開. 如此悲劇就很難產生. 新的趙氏孤兒就有這個傾向. 沒有忍人, 就沒有悲劇... 希臘的那些殺父, 殺母, 殺孩子, 近親通姦的所造成的悲劇性對中國人和希臘人同樣強烈. 所以在希臘這些事也同樣是構成悲劇元素. 唯一的不同是, 中國人雖然也有這些歷史紀錄, 很難真的把這些搬到舞台上. 他們對父母和孩子或是連襟妯娌的觀念太強. 所以大多數的悲劇, 無法在殺父, 殺母, 殺子, 近親通姦上做選擇. 真正的悲劇只能是愛情, 其結果不是自殺(孔雀), 再不然就是出家(紅樓, 桃花扇). 或者是忠心耿耿的人被奸臣所害(岳飛, 楊家). 就算是現在, 我腦海裡出現的是金庸的蕭峰. 那個故事本身是個巨大的悲劇. 而且這個人物更豐滿, 他的內心的衝突也超過愛情和忠心的問題.
最後, 悲劇感我相信是很吸引人的. 這一點可以從阿理郎說的
"就我知道的以历史为题材的传统长篇评话,还有《隋唐》、《英烈》、《说岳》、《杨家将》等。从“口耳相传”的诞生和流传过程讲,它们与《荷马史诗》是一样的,..."
我之前說三國以蜀國為主是絕佳的藝術選擇. 但是, 三國長期以來都是話本的重要題材. 這種重複不斷的演變, 從很多跡象來看, 已蜀國為主的傾向其實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就已經滿明顯的了. 這也說明自古以來, 悲劇感在中國也同樣具有吸引力. 這和日本的平家物語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p 這和前一陣子的蔣中正研究恐怕也不無關係... lol
-----------------------
13. 看来XX对乐府很有研究。民间文艺是又一个大题目,我从小在大都市生活,基本没有接触过民间艺人,不过仔细回想,在农忙、下乡的短暂时间内,也间接听到过一点东西。至少在江南,民间一直有流浪艺人,即使在中共建立户籍制度,公社化之后,甚至文革期间,他们也继续演出。这些人缺乏艺术修养,演技不高,剧目有限,但在当时仍然能丰富农村的贫乏的文化生活,所以得以生存。演员往往有生理缺陷,最多的就是盲人。日子自然很艰难,但好歹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老艺人总会有人拜师,传统的剧目就这样传授下去。(我设想荷马当年的景象也大抵如此,决不是现代人赞颂史诗时想象的那么浪漫。)为了吸引听众,他们的不少剧目涉黄。就我所知,中共各县的文化部门历来都有下乡收集民谣、民间故事的任务,但是否会向这样的流浪艺人收集资料,很值得怀疑。一则这些艺人行踪不定,县里的干部无法预定计划去采访;二则这些人出身可疑,又没有所属单位,管理机构,在强调政治挂帅的年代,没人愿意自找麻烦。像阿炳那样的,即使在中共建国初期,也属极罕见的异数。而这些搜集起来的东西,如果是有文字内容的,自然逃不过政治审查,所以最后有幸经过加工改造,正式出版,为大家见到的,必然是符合正统主流的思维。我不知道台湾的情况如何,推想中国历史上的“采风”,也免不了碰到类似的情况。欧美各国,似乎历来少受“为尊者讳”或“为祖宗讳”的约束,看旧约便可以略见端倪。我想这大概也是他们敢写远祖弑父、杀母、乱伦的悲剧的一个原因吧。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犯这类罪行的都是十恶不赦的昏君、奸臣,剧本是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最后以“大团圆”收场,自然不是悲剧。
----------------
14. 我對我自己之前說過的一句話感到好笑:
"他們對父母和孩子或是連襟妯娌的觀念太強. 所以大多數的悲劇, 無法在殺父, 殺母, 殺子, 近親通姦上做選擇."
因為這和
"希臘的那些殺父, 殺母, 殺孩子, 近親通姦的所造成的悲劇性對中國人和希臘人同樣強烈. 所以在希臘這些事也同樣是構成悲劇元素."
產生矛盾... 既然同樣是強烈, 為啥希臘作者能夠利用這些作為悲劇的材料, 而中國人不行. 這對我始終都是一個難題... 我似乎容易看到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相同面. 可是似乎很不容易承認他們的不同...
---------------------
15. XX这里列出的两句话所构成的矛盾,其实在我看来就是说明了前面易中天和邓晓芒的观点是有几分道理的。 当伦理观念太强烈的时候,观众头脑里的是非倾向就过于直接和明显。 有些悲剧元素激起的就不再是同情和悲悯,反而是愤怒或憎恶。 他们不是无法 “在殺父, 殺母, 殺子, 近親通姦上做選擇” ,而是他们的选择是一边倒的,有些debate, 在中国人那里不构成debate。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原因就是个人还没有从群体中分离出来。 有些悲剧,你必须站在个体的立场上,才会产生巨大的共鸣。
我这次读到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阿伽门农带军攻打特洛伊征战十年回到家,他的妻子因和人私通,又因恨阿伽门农战前杀女儿求风(这个故事马骝贴过一个歌剧),就把阿伽门农杀死在浴室里。 后来阿伽门农的儿子长大了,为父报仇,杀了母亲,继父,和同母异父的手足。 因为杀母,他受到复仇女神的追捕。 最后他躲进雅典娜神庙求雅典娜庇护。 由13个神组成的审判团以6比7的票判其无罪。 这里,复仇女神解释了他有罪的原因。 因为杀血亲是有罪的,夫妻不是血亲,而儿子杀母亲就比妻子杀丈夫更罪加一等。 而雅典娜则表述,他杀母有正当理由,所以无罪。 最后的无罪判决则表明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定罪的轻重,这种理念被放弃。
这让我想到在《万历十五年》里,海瑞仍然非常严格地依照伦理血缘来判案。 把长幼亲疏都用作判断的依据。 而海瑞已是十六世纪的中国。
我想,这深层的区别就是易中天和邓晓芒前面想要表达的意思。 XX觉得很难接受,我想和那本书的措辞有关。 那本书初版在1989年,很多用语和现在不同。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对西方和东方的心态和现在也很不同。 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
讲到八十年代,我前几天重温了一个在八十年代大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河殇》。 听那个时候的中央电视台还以那么激昂的语调大讲改革,以至政治体制改革,真是很让人感慨。 今天重看,苏晓康的文字显得过于煽情,但那个时代的希望和激情却在今天的大陆已找不到了。 而方励之的过世,则更让我觉得那个时代的领头人一个个地老了。
推荐六耳看看这个电视剧。 那里面的观点你一定会觉得太偏激。 因为里面只看到东西的不同,看不到相同。 很有第二次五四的味道。
-----------------
16.
刚刚在CND看到方励之生前对东西文化的最后言论。 抄在这里做个备份。
这是2012年方先生给分子生物学家傅新元教授的电邮,可能是他讨论中西文化的最后言论。
转引自傅新元教授的博客
----------
新元,
对所谓“文化孰优孰劣”,我已缺乏(或无能力)介入讨论。这个问题在19世纪中国,似乎有意义。现在,21世纪,似乎是个大而无当,忽悠忽悠的“问题”。 N.波尔说,见了问题先不要急着答,而要倒着问(大意),即至少要弄清楚问题中的所有概念,以及所有概念的预设。什麽是文化?什麽是中文化?什麽是西文化?什麽是优?什麽是劣?为什麽用这些预设的优劣判据?
19世纪到现在,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成立了联合国,经济贸易正在全球化。至于硬科学,至少数学,天文,物理等早已无国界,无意识形态界,无人种界,无宗教界了。“文化熟优孰劣”中的“孰”,在这种环境下,指的什麽?继续倒着问……
不要误会这是抹杀优劣的虚无术。相反,你会发现确有优劣可比。硬科学不必说了。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就是一个可操作的熟优孰劣判据。
简答于此,新春好!
2012.1.11
------------------------------
17. :p 那個阿加門農的故事似乎遺漏了一個很重大的情節... 就是阿加門農的兒子殺了母親, 是出於阿波羅神的旨意. 如果這個故事沒有阿波羅神的旨意, 故事結局很可能不同... 很可能變成另一個哈姆雷特, 全家包括弒母的兒子都死掉了. 而這裡立刻說明了一個古希臘和古中國最大的不同之處, 古中國沒有神的介入, 希臘有. 而且是常常介入. 照道理, 商朝有甲骨, 和希臘也有 oracle, 但是, 古中國沒有神這樣插手人間的故事! 另一個很有名希臘悲劇, 俄狄浦斯, 就是那個解答了攔路怪物的謎語(幼年四隻腳, 壯年兩隻腳, 老年三隻腳的東西是啥?)的人. 他誤殺了自己的父親, 娶了自己的母親, 最後他發現真相後, 他的母親是上吊自殺, 俄自己挖瞎自己的眼睛並且自我放逐. 但是, 這一切也都在俄狄浦斯還未出生前就被 oracle 所預言了. 在朱光潛的那本書裡, 這兩齣戲在書中 悲劇中的正義觀念: 人物性格與命運 篇裡常常被拿出來討論. 因為, 朱光潛嘗試分析一種論點, 就是, 悲劇的結局是書裡主角的行為過失所造成的, 還是命運? 很有趣的是, 根據亞理斯多德, 一個最好的悲劇主角應該是一個和普通觀眾一樣的角色, "他的遭殃, 並不是由於罪惡, 而是由於某種過失或弱點." (p.92) 但是, 從朱光潛舉的例子來看, 古希臘的悲劇多是命運造成,也就是人無法掌握的, 而希臘眾神祇實際上扮了一種命運的主宰.
反觀古代中國, 我所能看到最早最戲劇性的東西是左傳. 在這個裡面, 看不到神起的作用, 因為基本上沒提到神. 有鬼, 但是, 鬼多半只是為了個人仇怨而出現, 而且出現機率很小. 最後, 真正造成悲劇後果的通常都是人的 "行為過失". 我舉子革對靈王為例子, 楚靈王和子革對話, 對話裡楚靈王表示了他對晉國, 鄭國, 周王都具有強烈的野心. 子革最後很技巧的勸楚靈王要度德量力, 並且為民著想. 楚靈王聽了勸後, 不斷想壓抑下自己的野心, 最後卻忍不住, 而輕動刀兵. 結果是徹底失敗, 他自己也自縊身亡. 文章後面引的是孔子說的 "克己復禮, 仁也. 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 這裡就是以過失或弱點來解釋遭殃的原因. 這裡沒有神, 也無法把任何事情歸咎於其他人身上. 朱光潛那本書裡說, 越到近代, 歐美在接受古希臘文明的滋潤後, 亞理士多德的個人過失說法越來越適合近代的悲劇創作. 但是, 即使沙士比亞, 也依然無法逃脫命運的掌握. 對中國而言, 從左傳一直到紅樓, 我們的演進實際上剛好相反. 這並不是說, 中國就不再看重個人行為的得失. 但是, 難以逃脫命運的掌握這種情懷, 已在元曲裡開始出現, 到了明清小說裡, 紅樓, 三國, 水滸, 金瓶, 更是達到高峰.
以上仍是嘗試著在談論古希臘和古中國的文學演進. 以下, 我仍有談談易中天和鄧曉芒的那幾句話.
我的確是對他們這幾句話很反感. 因為我覺得即使炸燬了初級氏族制度,血親的神聖性仍是無法否定的. 並不能拿一齣古希臘的悲劇來證明血親這種理念被放棄. 另外, 拿海瑞來做歷史對襯, 也很困難, 畢竟, 像海瑞的官到底有幾人? 我對這樣的言論始終感覺很奇怪. 因為他們倆不可能會認為說, 美國人對父母可以怎樣就怎樣. 我最記得我聽過不知道多少次, "美國人不知道啥是孝". 可是, 事實上是, 對大多數的美國人都愛他們的父母. 美國人的父母也都很愛他們的子女. 當我們打開電視台, 看看影集, 電影, 親子之間的關係仍是大多數媒體的主題. 所以我的確是不能了解易中天和鄧曉芒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突然覺得最大的不同不在於神聖性的瓦解. 而在於多了獨立性的尊重. 譬如說, 即使在明朝, 分產仍是一個重大課題. 而且我最近也看到明朝時, 別籍異財是一個重大的罪行. 別籍異財就是, 兒女自己有自己的戶籍, 自己有自己的財產. 至少這是我的理解. 也只有自己有自己的財產時, 獨立性才能培養出來. 但即使是這樣, 血親的神聖性並不因此減低.
另外, 我也不能確定這是古希臘所來的. 還是工業革命不斷進步來的. 我是傾向於工業革命不斷勇猛精進來的.
----------------------
這個討論到現在唯一的幫助就是讓我再仔細的回顧悲劇心理學這本書. 我感覺到這個討論已經到了盡頭. 錄在此, 是想知道, 我實在是該說啥, 和不該說啥. 我是如何在此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思維? 我和其他討論者的不同之處在哪? 他們的言論裡一定有某些我不知道的主旨. 既然如此, 為啥我不知道? 是我沒有他們經驗嗎? 還是我的刻板印象使我的視線受到侷限? 有那些是我覺得我能抓住意思, 但是卻無法同意的? 我是否能看出我們所用的辭語可能是一樣的, 但其實卻有差別? 我們是否有某些預設的想法? 哪些應該是預設的想法, 那些不應該是預設的想法? 因為預設的想法會使我們覺得站在同一平台上, 但是, 到底是否同一預設想法, 卻無法確定.
-----------------------
以下這篇是我本來想回的. 但是決定不要了. 我很害怕.
鄧易兩位的句子實在讓我煩惱... 我不覺得這是斷章取義. 而是在某些基本層面上的問題.
"易中天和邓晓芒曾在合写的一本书里把他和炎黄之血做比较,意思是说中国人从来注重血缘关系,这种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关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没有被摧毁,反而被加强了,被纳入一个更大、更普遍的家长制宗法体系之中。 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延伸。 中国靠宗法血缘系统维持社会的稳定。
与此相反,“希腊文明社会的发端却是以炸毁原始氏族制度、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同时期?)的索伦改革就已经以公民的财产数量来划分社会等级,而非人的出生和血缘。 希腊城邦则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如果可以把整个历史运动归结为人与物(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西方进入阶级社会时,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则相反,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 前者是商品经济的特点,后者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么从中必然可以推论出: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根基是借助于物(商品)的介入而打破群体意识所建立起来的 “个体意识”。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是群体的人文主义(人伦主义),西方由文艺复兴所重申的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个体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
首先, 就我最糾結的地方開始. 血親的神聖性. 讓我稍微描述一下, 我認為的血親的神聖性是啥. 首先讓我想到的是親子間的感情, 也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和子女對父母的愛. 如果以我首先想到的這一點來解釋這句 "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我就大大的不能了解這句話. 而且如果說外國人不懂或甚至否定父母子女之間的愛, 這似乎說不過去. 我在聽易中天談儒家的時候, 他把仁當作愛來講. 那時, 我就覺得這實在是我見過最好的解釋. 所以我覺得這裡他說血親的神聖性一定不可能是我最初的印象.
那麼他們到底是指啥呢? 今天早上, 我突然想出來了... lol 記得以前, 我們有過唯物維心討論. 而我也曾是著查找過啥是商品经济, 啥是自然經濟. 這些名詞的意思不是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這些名詞的來源和誰在用它. 答案是, 經濟學家, 而且主要是馬克思派和一些馬克思之後的經濟學家. 我現在得要假設, 當兩位先生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 鐵定想到的不是愛不愛, 而是物的來去. 這樣一想, 我現在再來看看這段話, 似乎可以看的比較懂了. 奇怪, 之前這些句子裡滿是制度, 商品, 財產, 物, 我實在不了解這和血親的神聖性有啥關係... :p 那麼這裡血親的神聖性鐵定是和物有關係. 他又同時提到制度和法律. 那麼, 也就是說, 在制度和法律之前, 血親和不是血親之間是否有不一樣. 如果有不一樣, 那是啥原因?
我再回去看看第一篇我對這幾句話的批評. 我得說, 我的確有一種感覺, 認為說, 我所認識的和大陸人所認識的古中國不同. 而且, 我似乎有一種我所認識的古中國是比較真實的口氣. 是的, 我想我依然會有這種感覺. 尤其是提到群體意識和個人意識, 和 "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的财产数量来划分社会等级,而非人的出生和血缘。 希腊城邦则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的時候. 這似乎和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很相似, 要靠出生和血緣, 則變的很陌生. 當然, 我離開台灣還還小, 如果進入社會, 我相信又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 我想大陸人看到易鄧兩位寫的, 鐵定不一樣. 因為, 在台灣, 即使人的出生和血緣在某種地方, 某種程度上仍有他的影響, 但是恐怕不能和從小就以父母來區分為黑紅類的大陸人相比. 而這也是我在第一個批評裡所提到的, 1949 年後的大陸, 和之前的古中國其實有著很大的差別. 同樣都名為中國, 但是, 實質上卻差距很大. 因為一個私有的制度就會造成巨大的鴻溝. 春秋戰國, 在我的觀念裡, 剛好符合 "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的财产数量来划分社会等级,而非人的出生和血缘。 希腊城邦则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這樣的描述. 那時候正是, "將相本無種, 男兒當自強的時代". 而易鄧兩位這樣的描述, 在我看來卻很符合大陸 1949 年之後的情形. 所以我才會說: (他們這樣說, 實際上說出了自己對改革的追求. :p).
再來就宗法血緣, 我覺得簡單的把古代希臘說成否定血緣神聖關係是一種很武斷的說法, 即使單是指制度和法律. 而且, 把中國說成是以宗法血緣系統為社會的穩定, 也是過於簡單. 因為我們知道宗法系統是為了家族而產生. 但是國不一樣. 國是很多很多家族在一起. 如果說中國古代單純的是以宗法血緣系統穩定社會, 那請問, 家族之間的紛爭如何解決? 古代希臘, 大家應該都知道是獨立城邦組成的, 各城邦有獨立的制度和法律. 那請問, 如果兩個城邦之間有爭議, 是用哪一個城邦的制度和法律來解決爭議呢? 如果說, 希臘城邦之間用契約和共同法來解決爭議, 那我們有沒有呢? 外地人到了鄭州, 和鄭州人發生財務上的糾紛. 古代的地方官是如何裁決呢? 這時候難道還用宗法? 還是王法? 我提出這問題來, 只是想說, 在易鄧兩位的文字中, 還有很多空隙.
http://www.xunlook.com/article/fe547c3e-d15f-45d5-abfc-3e846bb763d2/1.shtml
--------------
2. 顺便说说,在几个神话传说为主的远古史中,我觉得希腊神话最好看,相对于以色列的旧约和中国的封神榜。 封神榜是明朝人写的,想想就没劲,太“新”了。 和荷马史诗不能比。 有着诸神参战的Trojan War多精彩啊。 而我们的牧野之战,似乎就没有这么家喻户晓(或是我孤陋寡闻)。
大家对封神榜故事很熟吗?
--------------
3. 我觉得自从孔子删编《诗经》,汉后独尊儒术,民间的自由思想和创作在中国便少见流传。从这点出发,我猜测《山海经》可能要比《封神榜》更接近一点《荷马史诗 》,可惜我从未读过那本书。
--------------
4. 我倒是不覺得這是獨尊儒術的問題. 反而是中文的問題.... :p 這個文字注定是越老越俏, 但是, 一開始鐵定是很難跟的上口語... 拼音文字在這方面佔較好的優勢.
另外, 山海經好像比較少故事, 比較多描述, 和荷馬史詩無法比.
--------------
5. 我比较同意阿理郎。 不是他提,我根本忘了有《山海经》这部书。 百度了一下,觉得从年代风格来说比较像荷马史诗,当然叙事完全比不上,这点六耳是对的,西游记更像一个Odyssey。 但西游记还是太“新”,太多寓意。 不过不好意思,我并没有完整读过西游记原著,从电影电视里看的故事大概有点走样。
我读那些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故事,觉得那种想象力很天真烂漫,像人类的童年,而西游记毕竟是大人写的小人书。 就是这个原因让我觉得山海经可能更接近些。
特洛伊战争时的海伦,在中国人眼里就是个红颜祸水,给特洛伊人带来灭顶之灾。 但是他们的故事里,似乎并没有把她刻画成一个坏女人,就是个单纯的绝色美女。 中国同时代的大概要算妲己,但她只得了个“首席狐狸精”的名声, 差距何其大也。 后来的褒姒也一样待遇。 西游记里的女妖精更是不计其数。。。 而回看希腊神话里的女神们,那是多么多姿多彩啊!
小孩子都会很喜欢希腊神话,我们这里的学校,美国历史还没好好学,先学希腊神话,可见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连现在的流行系列小说都还在用它做原料。 真像个取之不竭的宝库。
我常想,中国类似的宝库是什么?
诸子百家并不给人童年的味道,已是个心怀天下的有志青年了。。。
我们的文明像个进了少年班的天才,早熟,但没有童年。
---------------------
5. 我最近看了一本朱光潛的一本悲劇心理學. 裡面問了一個問題, 就是, 為啥希臘是悲劇的發源地, 而其他古文明都沒有類似的產物. 文章裡認為希伯來有了信仰, 印度有了哲人, 中國也出了儒家, 因此都給生活得出了結論, 讓人在面對命運時有了抵抗, 因此無法產生悲劇. 這真是有趣的觀察. 這讓我想到柏拉圖, 我曾經隨便亂翻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 裡面的思想常常覺得古希臘的文化裡太多血腥而對之加以反對, 所以如果柏拉圖早生幾百年, 又剛好當上了哲學王, 希臘的神話也許就無法傳下來了... :p
---------------------
6. 哇,我今天脑子就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就没有类似希腊悲剧那样的文学作品呢? 想不出答案。 原来带答案的那本书在你那儿! 易中天曾特别推荐朱光潜的这本《悲剧心理学》,这是朱在法国是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 易中天说“实际上这部著作类似于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在细细咀嚼了这颗智慧之果后,我们甚至可以不啃西方美学史那棵大树了。 同样,在细细咀嚼了悲剧这颗苦涩之果后,要弄清楚优美之类的问题就简直不在话下” (易中天讲美学)
我对传统文学知道的太少,这里问问大家,中国古典文学戏剧中,杰出的悲剧作品有哪些呢? 我想来想去就想到梁祝,窦娥冤,赵氏孤儿。 真的想不出有什么类似希腊或莎士比亚型的悲剧。 我们的那些悲悲戚戚的故事,实在不能算古典悲剧。 其中大概赵氏孤儿比较接近些,所以陈凯歌会想去挖掘。 不过电影没改编好,不入和谈的法眼。
----------------------
7. 讲到古希腊文化里的血腥,我今天在听一个希腊悲剧的介绍。 确实那时很多故事里有杀父,杀母,杀自己孩子的故事。 关于杀父的英雄,易中天和邓晓芒曾在合写的一本书里把他和炎黄之血做比较,意思是说中国人从来注重血缘关系,这种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关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没有被摧毁,反而被加强了,被纳入一个更大、更普遍的家长制宗法体系之中。 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延伸。 中国靠宗法血缘系统维持社会的稳定。
与此相反,“希腊文明社会的发端却是以炸毁原始氏族制度、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同时期?)的索伦改革就已经以公民的财产数量来划分社会等级,而非人的出生和血缘。 希腊城邦则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如果可以把整个历史运动归结为人与物(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西方进入阶级社会时,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则相反,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 前者是商品经济的特点,后者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么从中必然可以推论出: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根基是借助于物(商品)的介入而打破群体意识所建立起来的“个体意识”。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是群体的人文主义(人伦主义),西方由文艺复兴所重申的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个体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
不好意思,我只会抄书,觉得易中天和邓晓芒的这几段话写的很有道理。 我始终不太赞同把东西文明看成是一条发展轨迹上的先进和后进,前期和后期的关系。 这两个文明从两个不同的入口进入文明社会,以不同的姿态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进发。。。
------------------------
8. 我既没有去过希腊,也没读过《荷马史诗》,更不知道《悲剧心理学》。这两天刚开始从头读第二遍的《民主新论》,不敢分心涉足厚重的古希腊文化,不过也不愿错过这次学习机会,就搜索脑缝里仅有的一点知识,胡乱来凑过热闹。
首先回答六耳。我前贴里提到“独尊儒术”,确实含义不清。我想比较正确的提法应当是:影响我们通过流传下来的古籍去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及百姓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近两千年以来占主导的“文以载道”的观念。我想大家都会同意,不管是希腊还是中国,先民当年口头传播的东西与我们今天从书本中读到的必然有相当大的差别。我想在民间的口头流传中,引起故事变更的因素除了传播者本人的经历和修养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听众的爱好和兴趣。而一旦有了书面记录,从最早的文字记载到最新的出版物之间的变化,恐怕会更多地受到掌控言论和出版的当权者的影响,在专制制度下尤其如此。
汉族缺少荷马式的行吟诗人,藏族和云南的少数民族有一些。这或许与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度发达”有关。相应于“史诗”,中国多“话本”。拙林作为苏州人,对此可能有更多的发言权。中国五大才子书,话本占了多数。《西游记》是神话,《三国》和《水浒》都是历史。就我知道的以历史为题材的传统长篇评话,还有《隋唐》、《英烈》、《说岳》、《杨家将》等。从“口耳相传”的诞生和流传过程讲,它们与《荷马史诗》是一样的,只是成为书面文字后,受文人的改造更多、更大,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也更深。有趣的是,长篇评话好像没有以秦汉以前的历史故事作题材的(中短篇的有),《东周列国志》是文人创作的通俗历史演义式的长篇小说,只是采纳了少量民间传说。
要说体裁,行吟泽畔的屈原的《离骚》和其它《楚辞》在形式上应当是接近《荷马史诗》的,而且按闻一多的观点,《离骚》所用的语言是非常口语化的,所以使现代人极难理解。(书面语言在历史进展的过程中反而变化较少,保持相对稳定。)只是《楚辞》的作者都是正宗的知识分子,有的甚至是皇亲国戚,而尽管《离骚》中也有不少神话传说,《楚辞》总的内容也更多地是抒发他们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记载史料,这可能是受“诗言志”的观念的影响。总之,《楚辞》明显与《荷马史诗》走在两条不同的路上。
顺便讲一句,《红楼梦》该算是悲剧吧?
--------------------
9. 就悲劇而言, 我首先想到的是孔雀東南飛. 這是一個完全以詩的形式來敘述一個有頭有尾, 有情有景的故事. 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看完之後好像看了一部電影, 每一個角色都完整呈現在我眼前. 心情也隨著主角們的遭遇而起伏.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悲劇.
朱光潛在那本書裡認為悲劇最重要的是對命運的無奈. :p 好吧, 這是我看完他的書所下的結論... lol 書的結論裡有一段話, 我覺得摡括了整本書:
"悲劇情境, 人物, 情節的異常性質, 進一步構成距離化的因素. 你看到的不再是日常生活中在車站擁擠的卑微人群, 也不是茶館酒肆爭吵賭博的庸眾, 而是處在命運轉折點上的英雄, 或是在死亡的痛苦中掙扎的, 無辜的女主人公. 在一兩個小時裡, 特洛伊城就要陷落, 羅馬就要從伯魯托斯控制下轉到安東尼的手中, 或者南柏森就要朝鄧西頓移動. 一切都按照巨大的尺寸創造出來, 生活呈現巨大的規模和強烈的程度, 是你在平庸現實世界中永遠不可能遇到的."
他還認為悲劇同時要能給人崇高的感覺... 如果以這段話來做標準的說, 那孔雀東南飛不怎麼能算是朱光潛認識的悲劇... 因為主角都滿平凡的. 不過一個府吏的愛情故事. 但是話說回來, 主角以自殺來決定自身的命運, 仍是有非義常崇高的意義. 他們為了抵抗命運而作出終極的手段. 這種為了愛情而付出生命代價的決定是一般大眾都能夠了解感受的, 但絕大多數卻絕對不會去做的事. 所以對我而言, 對命運的不低頭而作出頑抗, 就是悲劇赤裸裸的因素. 這裡其實更說明三國演義作者的絕佳藝術眼光. 他們把整本書的重心放在蜀國而不是魏, 因此製造出了一批抵抗命運, 不屈不撓的人群. 我覺得, 這真是了不起的決定! 這該死吳宇森... 抱歉... 忍不住... :p
阿理郎提出邊疆民族, 我馬上想到格薩爾王傳. 這是西藏的史詩. 我記得在哪裡看過採風的事情. 好像是孟子, 不確定了. 採風就是, 天子到諸侯的地方首先就是聽諸侯把民眾的平日的詩歌唱出來給天子聽. 天子就把某些詩歌給紀錄下來. 我想這就有阿理郎 "恐怕会更多地受到掌控言论和出版的当权者的影响,在专制制度下尤其如此。" 的味道了. 要真是這樣, 感謝老天爺, 西藏沒有漢化... 要不, 格薩爾王傳無論內容如何, 說不定也要減縮成這個樣子: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黃帝殺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
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
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xczzzzzzdddddddddddd
我對易中天提出的那個把古希臘和古中國的比較滿有意見的...
"希腊文明社会的发端却是以炸毁原始氏族制度、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如果可以把整个历史运动归结为人与物(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西方进入阶级社会时,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则相反,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 前者是商品经济的特点,后者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
我認識的任何古代社會通通是氏族制度... 似乎沒有一個是 "能夠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p 我每次看到教父就好像看到中國人的影子, 看到 My fat greek wedding 也好像看到中國人的影子. 當然這都是現代, 但即使我在看聖經的時候, 也是一樣. 沒有一個古代的民族 "能夠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反倒是, 他們更符合儒家禮教裡, 他們對於名份的重視, 往往超過中國人. 就算是現在, 所謂個人主義, 依然是名份的重視. 小孩從小就會注意到這是我的, 這是他的, 可是, 有的人長大了還以為父母的東西都是自己的. 這種對於名份模糊的地方, 是個人主義所不能認同的. 但是這種名份的認識, 往往是愈有錢的人家愈重視. 愈不有錢人家越不重視, 或著越難重視. 大陸自從開放, 實際上是從很窮的情況開始, 越是真的無產的情況, 就愈不可能重視名份. 因為很難重視, 東西不夠了, 這名份也很難守了. 我不否認我沒有家族的經驗. 但是, 我相信, 真的家族的經驗, 這名份問題是最重要問題. 這是誰的, 誰對這東西有權利, 這就是名份的開始. 易中天等認識的中國, 和兩千年前的中國是不同的. 相同的地方是, 都有家族. 但是, 無論家族的生產能力, 置產自由, 權力, 都大大的不同. 以之來研究兩千年的中國, 未始沒有缺失. 我相信, 從今天算起卅年後的中國人在有了產之後, 研究中國歷史和外國歷史會看到更多相同的地方, 而不可能會說出, "希腊文明社会的发端却是以炸毁原始氏族制度、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他們這樣說, 實際上說出了自己對改革的追求. :p)
另外, 我對這邊所提出的階級社會, 商品經濟, 自然經濟不是很了解...
------------------
10. I have to retract one sentence. "越是真的無產的情況, 就愈不可能重視名份." 實際的情況是, 這是教育問題... 這不僅僅有無產的問題. :p
-----------------
1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足”应该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正面教育之外,也要有强制措施,至少需要舆论批判,道德约束。
-----------------
12. 我覺得XX說的早熟是很有道理的. 而且是太過早熟. 這一點從秦以前的文字裡, 很少有神出現. 除了離騷有提到一些神, 其他的最多只有鬼. 像左傳被人稱為 "艷而巫", 但是, 裡面只有鬼, 沒有神. 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到了漢武帝時, 樂府負責採集民間詩歌來配樂. 根據漢書, 藝文誌, 一直到漢哀帝之前, 共收集了一百三十八首樂府詩. 但是, 漢哀帝時, 罷樂府, 結果樂府詩嚴重失散, 到了現在只剩四十多首. 可是很奇怪的是, 也是一樣沒有神話故事... 最多的題材是: 戰亂, 社會問題, 愛情, 哀嘆歲月. 社會問題裡又以反映貧窮為主, 像是 病婦行, 東門行, 西門行, 孤兒行. 有趣的是, 樂府的紀錄卻給我們一個新的角度, 那就是, 樂府詩有一部分其實就是漢潮的 "行吟詩人" 的作品. 從這裡, 我主觀的認為, 我們一定不缺行吟詩人, 但是紀錄太少這個事實除了反應掌握文字的一群人的意向, 也反映出學習中文的不容易. 因為, 如果容易, 寫的人就會多, 一多, 紀錄下來的內容就會更為豐富. 到了魏晉南北朝才有專門講鬼怪的書. 像是搜神記, 六朝怪談等. 這種對鬼神不重視的現象, 是無法培養出童心的. 因為人只能在現實打轉... 而這個現象我感覺上在禮記有很強的傾向. 難怪易中天會認為孔子實際上是不信神的. 雖說, 禮記不是孔子寫的...
另外, 朱光潛就審美所提出的 "距離感", 這是說, 一個人要能感覺到藝術的美, 距離很重要. 審美的人, 除了要能夠鎔入劇情, 但是也要能夠保持距離, 就是在某一方面要保持清醒. 太過清醒, 則很難進入故事; 太鎔入劇情, 則可能出現道德行動的誤置. 而這個說法用在觀眾身上, 也同樣適用在作者身上. 作者本身的道德感太強, 他創作的時候, 就無法把自己和作品分開. 如此悲劇就很難產生. 新的趙氏孤兒就有這個傾向. 沒有忍人, 就沒有悲劇... 希臘的那些殺父, 殺母, 殺孩子, 近親通姦的所造成的悲劇性對中國人和希臘人同樣強烈. 所以在希臘這些事也同樣是構成悲劇元素. 唯一的不同是, 中國人雖然也有這些歷史紀錄, 很難真的把這些搬到舞台上. 他們對父母和孩子或是連襟妯娌的觀念太強. 所以大多數的悲劇, 無法在殺父, 殺母, 殺子, 近親通姦上做選擇. 真正的悲劇只能是愛情, 其結果不是自殺(孔雀), 再不然就是出家(紅樓, 桃花扇). 或者是忠心耿耿的人被奸臣所害(岳飛, 楊家). 就算是現在, 我腦海裡出現的是金庸的蕭峰. 那個故事本身是個巨大的悲劇. 而且這個人物更豐滿, 他的內心的衝突也超過愛情和忠心的問題.
最後, 悲劇感我相信是很吸引人的. 這一點可以從阿理郎說的
"就我知道的以历史为题材的传统长篇评话,还有《隋唐》、《英烈》、《说岳》、《杨家将》等。从“口耳相传”的诞生和流传过程讲,它们与《荷马史诗》是一样的,..."
我之前說三國以蜀國為主是絕佳的藝術選擇. 但是, 三國長期以來都是話本的重要題材. 這種重複不斷的演變, 從很多跡象來看, 已蜀國為主的傾向其實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就已經滿明顯的了. 這也說明自古以來, 悲劇感在中國也同樣具有吸引力. 這和日本的平家物語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p 這和前一陣子的蔣中正研究恐怕也不無關係... lol
-----------------------
13. 看来XX对乐府很有研究。民间文艺是又一个大题目,我从小在大都市生活,基本没有接触过民间艺人,不过仔细回想,在农忙、下乡的短暂时间内,也间接听到过一点东西。至少在江南,民间一直有流浪艺人,即使在中共建立户籍制度,公社化之后,甚至文革期间,他们也继续演出。这些人缺乏艺术修养,演技不高,剧目有限,但在当时仍然能丰富农村的贫乏的文化生活,所以得以生存。演员往往有生理缺陷,最多的就是盲人。日子自然很艰难,但好歹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老艺人总会有人拜师,传统的剧目就这样传授下去。(我设想荷马当年的景象也大抵如此,决不是现代人赞颂史诗时想象的那么浪漫。)为了吸引听众,他们的不少剧目涉黄。就我所知,中共各县的文化部门历来都有下乡收集民谣、民间故事的任务,但是否会向这样的流浪艺人收集资料,很值得怀疑。一则这些艺人行踪不定,县里的干部无法预定计划去采访;二则这些人出身可疑,又没有所属单位,管理机构,在强调政治挂帅的年代,没人愿意自找麻烦。像阿炳那样的,即使在中共建国初期,也属极罕见的异数。而这些搜集起来的东西,如果是有文字内容的,自然逃不过政治审查,所以最后有幸经过加工改造,正式出版,为大家见到的,必然是符合正统主流的思维。我不知道台湾的情况如何,推想中国历史上的“采风”,也免不了碰到类似的情况。欧美各国,似乎历来少受“为尊者讳”或“为祖宗讳”的约束,看旧约便可以略见端倪。我想这大概也是他们敢写远祖弑父、杀母、乱伦的悲剧的一个原因吧。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犯这类罪行的都是十恶不赦的昏君、奸臣,剧本是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最后以“大团圆”收场,自然不是悲剧。
----------------
14. 我對我自己之前說過的一句話感到好笑:
"他們對父母和孩子或是連襟妯娌的觀念太強. 所以大多數的悲劇, 無法在殺父, 殺母, 殺子, 近親通姦上做選擇."
因為這和
"希臘的那些殺父, 殺母, 殺孩子, 近親通姦的所造成的悲劇性對中國人和希臘人同樣強烈. 所以在希臘這些事也同樣是構成悲劇元素."
產生矛盾... 既然同樣是強烈, 為啥希臘作者能夠利用這些作為悲劇的材料, 而中國人不行. 這對我始終都是一個難題... 我似乎容易看到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相同面. 可是似乎很不容易承認他們的不同...
---------------------
15. XX这里列出的两句话所构成的矛盾,其实在我看来就是说明了前面易中天和邓晓芒的观点是有几分道理的。 当伦理观念太强烈的时候,观众头脑里的是非倾向就过于直接和明显。 有些悲剧元素激起的就不再是同情和悲悯,反而是愤怒或憎恶。 他们不是无法 “在殺父, 殺母, 殺子, 近親通姦上做選擇” ,而是他们的选择是一边倒的,有些debate, 在中国人那里不构成debate。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原因就是个人还没有从群体中分离出来。 有些悲剧,你必须站在个体的立场上,才会产生巨大的共鸣。
我这次读到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阿伽门农带军攻打特洛伊征战十年回到家,他的妻子因和人私通,又因恨阿伽门农战前杀女儿求风(这个故事马骝贴过一个歌剧),就把阿伽门农杀死在浴室里。 后来阿伽门农的儿子长大了,为父报仇,杀了母亲,继父,和同母异父的手足。 因为杀母,他受到复仇女神的追捕。 最后他躲进雅典娜神庙求雅典娜庇护。 由13个神组成的审判团以6比7的票判其无罪。 这里,复仇女神解释了他有罪的原因。 因为杀血亲是有罪的,夫妻不是血亲,而儿子杀母亲就比妻子杀丈夫更罪加一等。 而雅典娜则表述,他杀母有正当理由,所以无罪。 最后的无罪判决则表明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定罪的轻重,这种理念被放弃。
这让我想到在《万历十五年》里,海瑞仍然非常严格地依照伦理血缘来判案。 把长幼亲疏都用作判断的依据。 而海瑞已是十六世纪的中国。
我想,这深层的区别就是易中天和邓晓芒前面想要表达的意思。 XX觉得很难接受,我想和那本书的措辞有关。 那本书初版在1989年,很多用语和现在不同。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对西方和东方的心态和现在也很不同。 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
讲到八十年代,我前几天重温了一个在八十年代大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河殇》。 听那个时候的中央电视台还以那么激昂的语调大讲改革,以至政治体制改革,真是很让人感慨。 今天重看,苏晓康的文字显得过于煽情,但那个时代的希望和激情却在今天的大陆已找不到了。 而方励之的过世,则更让我觉得那个时代的领头人一个个地老了。
推荐六耳看看这个电视剧。 那里面的观点你一定会觉得太偏激。 因为里面只看到东西的不同,看不到相同。 很有第二次五四的味道。
-----------------
16.
刚刚在CND看到方励之生前对东西文化的最后言论。 抄在这里做个备份。
这是2012年方先生给分子生物学家傅新元教授的电邮,可能是他讨论中西文化的最后言论。
转引自傅新元教授的博客
----------
新元,
对所谓“文化孰优孰劣”,我已缺乏(或无能力)介入讨论。这个问题在19世纪中国,似乎有意义。现在,21世纪,似乎是个大而无当,忽悠忽悠的“问题”。 N.波尔说,见了问题先不要急着答,而要倒着问(大意),即至少要弄清楚问题中的所有概念,以及所有概念的预设。什麽是文化?什麽是中文化?什麽是西文化?什麽是优?什麽是劣?为什麽用这些预设的优劣判据?
19世纪到现在,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成立了联合国,经济贸易正在全球化。至于硬科学,至少数学,天文,物理等早已无国界,无意识形态界,无人种界,无宗教界了。“文化熟优孰劣”中的“孰”,在这种环境下,指的什麽?继续倒着问……
不要误会这是抹杀优劣的虚无术。相反,你会发现确有优劣可比。硬科学不必说了。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就是一个可操作的熟优孰劣判据。
简答于此,新春好!
2012.1.11
------------------------------
17. :p 那個阿加門農的故事似乎遺漏了一個很重大的情節... 就是阿加門農的兒子殺了母親, 是出於阿波羅神的旨意. 如果這個故事沒有阿波羅神的旨意, 故事結局很可能不同... 很可能變成另一個哈姆雷特, 全家包括弒母的兒子都死掉了. 而這裡立刻說明了一個古希臘和古中國最大的不同之處, 古中國沒有神的介入, 希臘有. 而且是常常介入. 照道理, 商朝有甲骨, 和希臘也有 oracle, 但是, 古中國沒有神這樣插手人間的故事! 另一個很有名希臘悲劇, 俄狄浦斯, 就是那個解答了攔路怪物的謎語(幼年四隻腳, 壯年兩隻腳, 老年三隻腳的東西是啥?)的人. 他誤殺了自己的父親, 娶了自己的母親, 最後他發現真相後, 他的母親是上吊自殺, 俄自己挖瞎自己的眼睛並且自我放逐. 但是, 這一切也都在俄狄浦斯還未出生前就被 oracle 所預言了. 在朱光潛的那本書裡, 這兩齣戲在書中 悲劇中的正義觀念: 人物性格與命運 篇裡常常被拿出來討論. 因為, 朱光潛嘗試分析一種論點, 就是, 悲劇的結局是書裡主角的行為過失所造成的, 還是命運? 很有趣的是, 根據亞理斯多德, 一個最好的悲劇主角應該是一個和普通觀眾一樣的角色, "他的遭殃, 並不是由於罪惡, 而是由於某種過失或弱點." (p.92) 但是, 從朱光潛舉的例子來看, 古希臘的悲劇多是命運造成,也就是人無法掌握的, 而希臘眾神祇實際上扮了一種命運的主宰.
反觀古代中國, 我所能看到最早最戲劇性的東西是左傳. 在這個裡面, 看不到神起的作用, 因為基本上沒提到神. 有鬼, 但是, 鬼多半只是為了個人仇怨而出現, 而且出現機率很小. 最後, 真正造成悲劇後果的通常都是人的 "行為過失". 我舉子革對靈王為例子, 楚靈王和子革對話, 對話裡楚靈王表示了他對晉國, 鄭國, 周王都具有強烈的野心. 子革最後很技巧的勸楚靈王要度德量力, 並且為民著想. 楚靈王聽了勸後, 不斷想壓抑下自己的野心, 最後卻忍不住, 而輕動刀兵. 結果是徹底失敗, 他自己也自縊身亡. 文章後面引的是孔子說的 "克己復禮, 仁也. 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 這裡就是以過失或弱點來解釋遭殃的原因. 這裡沒有神, 也無法把任何事情歸咎於其他人身上. 朱光潛那本書裡說, 越到近代, 歐美在接受古希臘文明的滋潤後, 亞理士多德的個人過失說法越來越適合近代的悲劇創作. 但是, 即使沙士比亞, 也依然無法逃脫命運的掌握. 對中國而言, 從左傳一直到紅樓, 我們的演進實際上剛好相反. 這並不是說, 中國就不再看重個人行為的得失. 但是, 難以逃脫命運的掌握這種情懷, 已在元曲裡開始出現, 到了明清小說裡, 紅樓, 三國, 水滸, 金瓶, 更是達到高峰.
以上仍是嘗試著在談論古希臘和古中國的文學演進. 以下, 我仍有談談易中天和鄧曉芒的那幾句話.
我的確是對他們這幾句話很反感. 因為我覺得即使炸燬了初級氏族制度,血親的神聖性仍是無法否定的. 並不能拿一齣古希臘的悲劇來證明血親這種理念被放棄. 另外, 拿海瑞來做歷史對襯, 也很困難, 畢竟, 像海瑞的官到底有幾人? 我對這樣的言論始終感覺很奇怪. 因為他們倆不可能會認為說, 美國人對父母可以怎樣就怎樣. 我最記得我聽過不知道多少次, "美國人不知道啥是孝". 可是, 事實上是, 對大多數的美國人都愛他們的父母. 美國人的父母也都很愛他們的子女. 當我們打開電視台, 看看影集, 電影, 親子之間的關係仍是大多數媒體的主題. 所以我的確是不能了解易中天和鄧曉芒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突然覺得最大的不同不在於神聖性的瓦解. 而在於多了獨立性的尊重. 譬如說, 即使在明朝, 分產仍是一個重大課題. 而且我最近也看到明朝時, 別籍異財是一個重大的罪行. 別籍異財就是, 兒女自己有自己的戶籍, 自己有自己的財產. 至少這是我的理解. 也只有自己有自己的財產時, 獨立性才能培養出來. 但即使是這樣, 血親的神聖性並不因此減低.
另外, 我也不能確定這是古希臘所來的. 還是工業革命不斷進步來的. 我是傾向於工業革命不斷勇猛精進來的.
----------------------
這個討論到現在唯一的幫助就是讓我再仔細的回顧悲劇心理學這本書. 我感覺到這個討論已經到了盡頭. 錄在此, 是想知道, 我實在是該說啥, 和不該說啥. 我是如何在此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思維? 我和其他討論者的不同之處在哪? 他們的言論裡一定有某些我不知道的主旨. 既然如此, 為啥我不知道? 是我沒有他們經驗嗎? 還是我的刻板印象使我的視線受到侷限? 有那些是我覺得我能抓住意思, 但是卻無法同意的? 我是否能看出我們所用的辭語可能是一樣的, 但其實卻有差別? 我們是否有某些預設的想法? 哪些應該是預設的想法, 那些不應該是預設的想法? 因為預設的想法會使我們覺得站在同一平台上, 但是, 到底是否同一預設想法, 卻無法確定.
-----------------------
以下這篇是我本來想回的. 但是決定不要了. 我很害怕.
鄧易兩位的句子實在讓我煩惱... 我不覺得這是斷章取義. 而是在某些基本層面上的問題.
"易中天和邓晓芒曾在合写的一本书里把他和炎黄之血做比较,意思是说中国人从来注重血缘关系,这种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关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没有被摧毁,反而被加强了,被纳入一个更大、更普遍的家长制宗法体系之中。 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延伸。 中国靠宗法血缘系统维持社会的稳定。
与此相反,“希腊文明社会的发端却是以炸毁原始氏族制度、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同时期?)的索伦改革就已经以公民的财产数量来划分社会等级,而非人的出生和血缘。 希腊城邦则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如果可以把整个历史运动归结为人与物(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西方进入阶级社会时,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则相反,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 前者是商品经济的特点,后者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么从中必然可以推论出: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根基是借助于物(商品)的介入而打破群体意识所建立起来的 “个体意识”。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是群体的人文主义(人伦主义),西方由文艺复兴所重申的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个体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
首先, 就我最糾結的地方開始. 血親的神聖性. 讓我稍微描述一下, 我認為的血親的神聖性是啥. 首先讓我想到的是親子間的感情, 也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和子女對父母的愛. 如果以我首先想到的這一點來解釋這句 "否定血缘关系的神圣性作为前提的". 我就大大的不能了解這句話. 而且如果說外國人不懂或甚至否定父母子女之間的愛, 這似乎說不過去. 我在聽易中天談儒家的時候, 他把仁當作愛來講. 那時, 我就覺得這實在是我見過最好的解釋. 所以我覺得這裡他說血親的神聖性一定不可能是我最初的印象.
那麼他們到底是指啥呢? 今天早上, 我突然想出來了... lol 記得以前, 我們有過唯物維心討論. 而我也曾是著查找過啥是商品经济, 啥是自然經濟. 這些名詞的意思不是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這些名詞的來源和誰在用它. 答案是, 經濟學家, 而且主要是馬克思派和一些馬克思之後的經濟學家. 我現在得要假設, 當兩位先生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 鐵定想到的不是愛不愛, 而是物的來去. 這樣一想, 我現在再來看看這段話, 似乎可以看的比較懂了. 奇怪, 之前這些句子裡滿是制度, 商品, 財產, 物, 我實在不了解這和血親的神聖性有啥關係... :p 那麼這裡血親的神聖性鐵定是和物有關係. 他又同時提到制度和法律. 那麼, 也就是說, 在制度和法律之前, 血親和不是血親之間是否有不一樣. 如果有不一樣, 那是啥原因?
我再回去看看第一篇我對這幾句話的批評. 我得說, 我的確有一種感覺, 認為說, 我所認識的和大陸人所認識的古中國不同. 而且, 我似乎有一種我所認識的古中國是比較真實的口氣. 是的, 我想我依然會有這種感覺. 尤其是提到群體意識和個人意識, 和 "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的财产数量来划分社会等级,而非人的出生和血缘。 希腊城邦则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的時候. 這似乎和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很相似, 要靠出生和血緣, 則變的很陌生. 當然, 我離開台灣還還小, 如果進入社會, 我相信又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 我想大陸人看到易鄧兩位寫的, 鐵定不一樣. 因為, 在台灣, 即使人的出生和血緣在某種地方, 某種程度上仍有他的影響, 但是恐怕不能和從小就以父母來區分為黑紅類的大陸人相比. 而這也是我在第一個批評裡所提到的, 1949 年後的大陸, 和之前的古中國其實有著很大的差別. 同樣都名為中國, 但是, 實質上卻差距很大. 因為一個私有的制度就會造成巨大的鴻溝. 春秋戰國, 在我的觀念裡, 剛好符合 "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的财产数量来划分社会等级,而非人的出生和血缘。 希腊城邦则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這樣的描述. 那時候正是, "將相本無種, 男兒當自強的時代". 而易鄧兩位這樣的描述, 在我看來卻很符合大陸 1949 年之後的情形. 所以我才會說: (他們這樣說, 實際上說出了自己對改革的追求. :p).
再來就宗法血緣, 我覺得簡單的把古代希臘說成否定血緣神聖關係是一種很武斷的說法, 即使單是指制度和法律. 而且, 把中國說成是以宗法血緣系統為社會的穩定, 也是過於簡單. 因為我們知道宗法系統是為了家族而產生. 但是國不一樣. 國是很多很多家族在一起. 如果說中國古代單純的是以宗法血緣系統穩定社會, 那請問, 家族之間的紛爭如何解決? 古代希臘, 大家應該都知道是獨立城邦組成的, 各城邦有獨立的制度和法律. 那請問, 如果兩個城邦之間有爭議, 是用哪一個城邦的制度和法律來解決爭議呢? 如果說, 希臘城邦之間用契約和共同法來解決爭議, 那我們有沒有呢? 外地人到了鄭州, 和鄭州人發生財務上的糾紛. 古代的地方官是如何裁決呢? 這時候難道還用宗法? 還是王法? 我提出這問題來, 只是想說, 在易鄧兩位的文字中, 還有很多空隙.
Saturday, April 07, 2012
video game idea
genre: action adventure with strategy and RPG elements
main features: combat emphasizes on realistic fighting, including hand to hand, hand to weapon, and weapon to weapon with real physical damage, real model of physic. 4 characters to choose from, bushi, xiake, shushi, heshang. platforming incorporated into fighting. There are magic in the game. Shushi would be the hardest character to play, but will be the most easy to play in the end of the game. magic and melee have two different controls. bushi would be more like a big brute, specialized in wrestling and long weapon, bow and arrow, and horseback riding. xiake specialized in sneaking, free running, and sword fight. shushi specialized in magic, medicine, and alchemy, very weak in melee. Heshang has no specialization, average at everything, no magic though.
story: backdrop around 4\500 AD China.
notes:
bushi will be a brute. he is able to break wall down in some cases. but he is able to jump and run as physically possible. but there are many places he is not able to access without tools wherer xiake could easily get to. he runs much slower than xiake on foot. his bare hand combat style is wrestling since he could easily overpower most of his foes. his weapon of choice would be lance. he is able to use shield effectively with long weapons. he has better focus, so hard lock for him is a good idea.
xiake can do sneak kills. xiake is used at best in soft lock because he is not as powerful as bushi. he can wall run easily, parkour is his style. he could out run, out jump, most of people in the game. his bare hand style is striking style. his weapon of choice is swords. he is very street savvy.
shushi is the weakest person in the beginning. playing him should be more like an adventure game. while other characters could solve many problems by confronting their enemies, shushi on the other hand has to find other solutions. his bare hand combat preference is running. the weapon of choice would be sword and fucheng. he will be able to forge the best weapons in the game, make healing potion, enhancing potion, and other things.
heshang is the most average of them all. he is stronger than xiake, but weaker than bushi. he is able to wall run more than bushi, just a little more. he knew some medicine other people did not know, but not by a lot. he doesn't know metal working. his bare hand combat choice is striking. his weapon of choice is staff.
main features: combat emphasizes on realistic fighting, including hand to hand, hand to weapon, and weapon to weapon with real physical damage, real model of physic. 4 characters to choose from, bushi, xiake, shushi, heshang. platforming incorporated into fighting. There are magic in the game. Shushi would be the hardest character to play, but will be the most easy to play in the end of the game. magic and melee have two different controls. bushi would be more like a big brute, specialized in wrestling and long weapon, bow and arrow, and horseback riding. xiake specialized in sneaking, free running, and sword fight. shushi specialized in magic, medicine, and alchemy, very weak in melee. Heshang has no specialization, average at everything, no magic though.
story: backdrop around 4\500 AD China.
notes:
bushi will be a brute. he is able to break wall down in some cases. but he is able to jump and run as physically possible. but there are many places he is not able to access without tools wherer xiake could easily get to. he runs much slower than xiake on foot. his bare hand combat style is wrestling since he could easily overpower most of his foes. his weapon of choice would be lance. he is able to use shield effectively with long weapons. he has better focus, so hard lock for him is a good idea.
xiake can do sneak kills. xiake is used at best in soft lock because he is not as powerful as bushi. he can wall run easily, parkour is his style. he could out run, out jump, most of people in the game. his bare hand style is striking style. his weapon of choice is swords. he is very street savvy.
shushi is the weakest person in the beginning. playing him should be more like an adventure game. while other characters could solve many problems by confronting their enemies, shushi on the other hand has to find other solutions. his bare hand combat preference is running. the weapon of choice would be sword and fucheng. he will be able to forge the best weapons in the game, make healing potion, enhancing potion, and other things.
heshang is the most average of them all. he is stronger than xiake, but weaker than bushi. he is able to wall run more than bushi, just a little more. he knew some medicine other people did not know, but not by a lot. he doesn't know metal working. his bare hand combat choice is striking. his weapon of choice is staff.
Sunday, April 01, 2012
書摘: To Himself
Reserve your right to any deed or utterance that accords with nature. Do not be put off by the criticisms or comments that may follow; if there is something good to be done or said, never renounce your right to it. Those who criticize you have their own reason to guide them, and their own impulse to prompt them; you must not let your eyes stray towards them, but keep a straight course and follow your own nature and the World-Nature(and the way of these two is one).
(To himself(meditation), Marcus Aurelius, translated by Maxwell Staniforth)
(To himself(meditation), Marcus Aurelius, translated by Maxwell Staniforth)
別類油雞
之前紀錄過一個油雞的做法. 最近在看到 Gordon Ramsay 的 Sticky Lemon Chicken 食譜時, 感覺很熟悉. 它實在就是油雞, 只是材料稍微有一點不同. 這實在很有趣啊!
Gordon Ramsay's Sticky Lemon Chicken:
1 large chicken(or a box of chicken drums)
Sea Salt and Black Pepper
3-4 Tbsp Olive Oil
1 Head Garlic
Few Thyme Sprigs
Splash of Sherry Vinegar
2 Tbsp Dark Soy Sauce
3 Tbsp Honey
1 Lemon (ideally with a Mandolin?)
Bunch of Parsley, chopped
照前面油雞的燒法就行了!
Gordon Ramsay's Sticky Lemon Chicken:
1 large chicken(or a box of chicken drums)
Sea Salt and Black Pepper
3-4 Tbsp Olive Oil
1 Head Garlic
Few Thyme Sprigs
Splash of Sherry Vinegar
2 Tbsp Dark Soy Sauce
3 Tbsp Honey
1 Lemon (ideally with a Mandolin?)
Bunch of Parsley, chopped
照前面油雞的燒法就行了!
Monday, March 26, 2012
Be happy! --Lloyd Morris
"The days that make us happy make us wise."
----John Masefield
When I first read this line by England's Poet Laureate,it startled me. What did Masefield mean?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 much,I had always assumed that the opposite was true. But his sober assurance was arresting. I could not forget it.
Finally, I seemed to grasp his meaning and realized that here was a profound observation. The wisdom that happiness makes possible lies in clear perception,not fogged by anxiety nor dimmed by despair and boredom,and without the blind spots caused by fear.
Active happiness not mere satisfaction or contentment----often comes suddenly,like an April shower or the unfolding of a bud. Then you discover what kind of wisdom has accompanied it. The grass is greener,bird songs are sweeter,the shortcomings of your friends are more understandable and more forgivable. Happiness is like a pair of eyeglasses correcting your spiritual vision.
Nor are the insights of happiness limited to what is near around you. Unhappy,with your thoughts turned in upon your emotional woes,your vision is cut short as though by a wall. Happy,the wall crumbles.
The long vista is there for the seeing. The ground at your feet,the world about you----people,thoughts,emotions,pressures----are now fitted into the larger scene. Every thing assumes a fairer proportion. And 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John Masefield
When I first read this line by England's Poet Laureate,it startled me. What did Masefield mean?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 much,I had always assumed that the opposite was true. But his sober assurance was arresting. I could not forget it.
Finally, I seemed to grasp his meaning and realized that here was a profound observation. The wisdom that happiness makes possible lies in clear perception,not fogged by anxiety nor dimmed by despair and boredom,and without the blind spots caused by fear.
Active happiness not mere satisfaction or contentment----often comes suddenly,like an April shower or the unfolding of a bud. Then you discover what kind of wisdom has accompanied it. The grass is greener,bird songs are sweeter,the shortcomings of your friends are more understandable and more forgivable. Happiness is like a pair of eyeglasses correcting your spiritual vision.
Nor are the insights of happiness limited to what is near around you. Unhappy,with your thoughts turned in upon your emotional woes,your vision is cut short as though by a wall. Happy,the wall crumbles.
The long vista is there for the seeing. The ground at your feet,the world about you----people,thoughts,emotions,pressures----are now fitted into the larger scene. Every thing assumes a fairer proportion. And 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Sunday, March 25, 2012
A fuzzy basketball
Tim moved in the neighborhood with his parents and his younger brother. He brought his pajamas, school bag, books, and a fuzzy basketball. His parents bought a house, a car, and a whole nine yard of furniture. Tim's younger brother is so little, he only needs his milk bottle.
Tim's mom said: "This is a great new beginning!" Smile comes to her face.
Tim's dad agreed: "It would be a wonderful life!" He hugs his family in his arms.
Tim's brother looked at new places with sleepy eyes and one hand on Mommy's neck, the other arm needs to hold that milk bottle.
Tim, Tim just looked at his fuzzy basketball, wondering, where can he shoot some ball.
Luckily for Tim, there is a hoop on the second house to the left of his home. Tim walks to his new school, passing the hoop everyday. He observes. There are no people shooting the hoop! "Maybe I could play with it." Tim thinks.
Today is Saturday, Tim is happy. "I am going to shoot basketball!" He said it out loud. Grabbing his fuzzy basketball, Tim goes out. Tim's mom is happy, "don't be too late."
Tim walked to the basket and observed. "Just one shot." He shoots one. "Maybe another one." He shoots two. "This is the last shot." He shoots three. "I am Kobe Bryant!" He put in another one with a layup. Oh, Tim is happy.
"Hello, young fellow." Tim turns his head and looks up, an old woman walks up the drive way. "Hello," Tim replies shyly. "Ah, did I startle you? I am sorry," the old woman smiled, "you must be the new neighbor. I am Mrs. Wormwood, what's you name?" "Tim." The old woman continued, "You can shoot the basket. This is an old basket. I am glad somebody can still have fun with it." "Thank you, Mrs. Wormwood." Tim is happy and relaxed.
Tim comes home from school early everyday. He would dribble his fuzzy basketball on the road to Mrs. Wormwood's drive way to shoot basket. Tim would imagine himself being Kobe Bryant one minute, Jason Kidd the next. He jumps, runs, and shoots. He is an all star in his own imagination.
Tim's mom observed, "It is great to see him so energized!"
Tim's dad smiled, "Slow down there, trooper!"
Tim's younger brother is amazed while holding on to his mom's neck and the other his milking bottle.
It's been three months passed, Tim's neighbors all wonder, this little boy really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One neighbor remarked, "Hey, you play pretty well."
One neighbor said, "Good shooting forms."
Mrs. Wormwood smiled, "You need a new basketball."
Tim's mom agreed, "Tim, you need a new basketball."
Tim's dad nodded, "Your ball is all greyed out and fuzzy."
Tim's younger brother trying to stand up in a wobbly fashion while holding on to his mommy's leg. He forget his milk bottle, which is placed on the ground rolling.
"NO!" Tim said, "I like my fuzzy basketball."
"But it is so old, you can hardly hold on to it." Mom said.
"NO!" Tim said.
"A new basketball is easier to play with, you don't need to pump the air before each time you play." Tim's dad trying to reason.
"NO!" Tim is red faced.
Tim's younger brother trying to stand by himself in a wobbly fashion. His mommy is holding the milk bottle for him this time.
Tim plays with his fuzzy basketball. He thinks to himself, "I like my fuzzy basketball. I don't like the new pajamas, the color is all wrong. I don't like the new school bag, it's too big. I don't like the new books, they are heavier. I like the feeling of the fuzziness of the basketball, the weight feels right too. The air may be leaking, but that's okay. As long as the sun is out, temperature is high, my ball still bounces."
One day, Tim plays his fuzzy basketball under the sun. It is hot outside. Record high! Tim shoots one, Tim shoots another, and Tim shoots the third, and Boom! It is like car back fired, or a balloon exploded, the fuzzy basketball touched the side of the basket board and burst.
Tim's younger brother comes out and stares! Then comes Tim's mom, and Tim's dad, and all the neighbors. Tim stands there and stares. "I want my fuzzy basketball back!" He cries.
On the school playground, Tim sits at the corner and looks on. There's a boy with curly hair comes up and asks, "are you the boy with a fuzzy basketball?" Tim looks up at the boy, "yes." "Would you want to be on my team?" the curly haired boy said, "me and my buddy here are trying to get a pickup game going, we need one more." Another boy with dark brown hair steps forward, holding a fuzzy basketball. Tim looks on with a smile on his face, "yes, I want to play a pickup game!"
Tim's mom said: "This is a great new beginning!" Smile comes to her face.
Tim's dad agreed: "It would be a wonderful life!" He hugs his family in his arms.
Tim's brother looked at new places with sleepy eyes and one hand on Mommy's neck, the other arm needs to hold that milk bottle.
Tim, Tim just looked at his fuzzy basketball, wondering, where can he shoot some ball.
Luckily for Tim, there is a hoop on the second house to the left of his home. Tim walks to his new school, passing the hoop everyday. He observes. There are no people shooting the hoop! "Maybe I could play with it." Tim thinks.
Today is Saturday, Tim is happy. "I am going to shoot basketball!" He said it out loud. Grabbing his fuzzy basketball, Tim goes out. Tim's mom is happy, "don't be too late."
Tim walked to the basket and observed. "Just one shot." He shoots one. "Maybe another one." He shoots two. "This is the last shot." He shoots three. "I am Kobe Bryant!" He put in another one with a layup. Oh, Tim is happy.
"Hello, young fellow." Tim turns his head and looks up, an old woman walks up the drive way. "Hello," Tim replies shyly. "Ah, did I startle you? I am sorry," the old woman smiled, "you must be the new neighbor. I am Mrs. Wormwood, what's you name?" "Tim." The old woman continued, "You can shoot the basket. This is an old basket. I am glad somebody can still have fun with it." "Thank you, Mrs. Wormwood." Tim is happy and relaxed.
Tim comes home from school early everyday. He would dribble his fuzzy basketball on the road to Mrs. Wormwood's drive way to shoot basket. Tim would imagine himself being Kobe Bryant one minute, Jason Kidd the next. He jumps, runs, and shoots. He is an all star in his own imagination.
Tim's mom observed, "It is great to see him so energized!"
Tim's dad smiled, "Slow down there, trooper!"
Tim's younger brother is amazed while holding on to his mom's neck and the other his milking bottle.
It's been three months passed, Tim's neighbors all wonder, this little boy really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One neighbor remarked, "Hey, you play pretty well."
One neighbor said, "Good shooting forms."
Mrs. Wormwood smiled, "You need a new basketball."
Tim's mom agreed, "Tim, you need a new basketball."
Tim's dad nodded, "Your ball is all greyed out and fuzzy."
Tim's younger brother trying to stand up in a wobbly fashion while holding on to his mommy's leg. He forget his milk bottle, which is placed on the ground rolling.
"NO!" Tim said, "I like my fuzzy basketball."
"But it is so old, you can hardly hold on to it." Mom said.
"NO!" Tim said.
"A new basketball is easier to play with, you don't need to pump the air before each time you play." Tim's dad trying to reason.
"NO!" Tim is red faced.
Tim's younger brother trying to stand by himself in a wobbly fashion. His mommy is holding the milk bottle for him this time.
Tim plays with his fuzzy basketball. He thinks to himself, "I like my fuzzy basketball. I don't like the new pajamas, the color is all wrong. I don't like the new school bag, it's too big. I don't like the new books, they are heavier. I like the feeling of the fuzziness of the basketball, the weight feels right too. The air may be leaking, but that's okay. As long as the sun is out, temperature is high, my ball still bounces."
One day, Tim plays his fuzzy basketball under the sun. It is hot outside. Record high! Tim shoots one, Tim shoots another, and Tim shoots the third, and Boom! It is like car back fired, or a balloon exploded, the fuzzy basketball touched the side of the basket board and burst.
Tim's younger brother comes out and stares! Then comes Tim's mom, and Tim's dad, and all the neighbors. Tim stands there and stares. "I want my fuzzy basketball back!" He cries.
On the school playground, Tim sits at the corner and looks on. There's a boy with curly hair comes up and asks, "are you the boy with a fuzzy basketball?" Tim looks up at the boy, "yes." "Would you want to be on my team?" the curly haired boy said, "me and my buddy here are trying to get a pickup game going, we need one more." Another boy with dark brown hair steps forward, holding a fuzzy basketball. Tim looks on with a smile on his face, "yes, I want to play a pickup game!"
cold weapons
以前一個叫傳統中國文學網的電子報有一篇長兵器的文章:
中國古代長兵器初探
摘要:
禮書中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器物與制度均有相當的記載描述。在火藥尚未發現並運用於戰爭中之前,戰場上的廝殺完全是冷兵器的天下;其中又可分長兵器、短兵器、射遠器與防禦器。本文企圖從禮書與各方資料中將古代冷兵器中的長兵器集中作一淺介,並試圖對其演變和源流加以說明。
關鍵詞:戈、矛、殳、戟、斧、鉞、戚
第一章‧正文
第一節 兵器的產生
在上古時代,大地上充滿各種猛禽野獸,大自然賦予牠們防身的本領和攻擊的利器。「凡有血肉之蟲,含牙戴角,前爪後距,有角者觸,有齒者囓,有毒者螫,有蹄者趹。」而人類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所以防衛自身的工具,遂成為增強能力和應付環境所不可或缺的東西。而早期原始社會中,勞動工具和戰爭武器是分不開的,所以打獵、捕魚、整地的工具,也同樣是殺傷敵人,保衛家園的武器。
最初可能是以初步加工後帶有鋒利邊緣的石塊和粗大甚至斷裂尖銳的木棒為搏鬥的工具,接下來便將二者結合,在棍棒頂端綁上尖銳的石塊或石片,成為最早出現的石斧和石矛。隨著時代進步和人類需要,精工磨製的石兵器逐漸成型;「黃帝以玉為兵」,所謂玉兵,指的就是琢磨過的兵器,當然其中也包括雕飾精美的玉質兵器,而這通常用來顯示自身威望和地位的象徵。之後在知識技術的提升,銅製、青銅製、鐵製、鋼製等兵器慢慢演變打造;由於火藥的發現應用,兵器由原始的冷兵器階段逐漸進入火器階段,射程、殺傷力、準確度成為新時代兵器所嚴加要求的標準。畢竟戰爭是交戰雙方綜合實力在戰場上的較量,軍事裝備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勝負結果,所以基礎技術水平和客觀條件變化使新型兵器不斷開發和應用在戰爭之上。
第二節 枕「戈」待旦1
本研究報告以兵器介紹為主體,故以錢玄「三禮通論」中兵器編排為準則,首先以「戈」為例,依次敘述陳列之。
戈是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一種長柄格鬥類進攻型長兵器,由於構造特殊,垂直裝柄,橫刃有鋒,基本性能適用于戰場上橫擊啄刺獲後拉勾殺敵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稱啄兵。在歐洲,亞洲西北部以及南部各古老民族間,都沒有發現類似的兵器;因此學者們認為:「戈為中華遠古民族固有的自創兵器」。
關於戈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2
1. 郭寶鈞認為,戈是由角兵器演變而來的。古人狩獵時,禽獸曾以角觸人,於是人們仿效獸角型式製成勾兵器。他說:「吾嘗疑戈之形制,最初或即原于角兵。」
2. 郭沫若認為,戈的前身是商代勾兵。他說:「最古之戈,僅有援、有內,而無胡,存世之商勾兵,皆戈也。」
3. 李濟認為,戈之原始,遠在石器時代,也許是由斧變化出來的。
4. 還有學者認為,戈是由鐮刀類工具演變而成的兵器。
這些觀點,各有所據。從早期石戈的形制來看,戈的創制顯然是受石斧和石刀的影響,但因戈刃向內,和現代農家用的鐮刀很相似,因此我們認為戈來源於勾刃的可能性較大。
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著春秋時代製戈的工藝規範:3
1. 製造戈戟的青銅合金,應是「四分其金而錫居其一」,即錫的含量應為百分之二十五。
2. 標準戈制:「戈廣兩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戈寬兩寸,內長一倍即四寸,長為六寸,援為八寸,依此類推。這種形制只是春秋時代齊國官書的定制,其他各國的戈制並不盡相同。
3. 援、內、胡之間的角度必須符合力學原則和實戰需要。《考工記‧冶氏》中指出:胡過于直則刺人不入,過于曲則傷人不深。以「橫捷為斜向上」為宜。內過長則援短,胡也短,上部太輕,勾殺無力;反之,內太短則援、胡都顯得長,用起來不靈便。《考工記》說:胡不應成勾狀,上下要寬,即不可太直也不可太曲,才能便於臨陣勾殺。
4. 戈「重三鋝」,即一斤四兩重;「戈柲六尺六寸」,即木柄長度的標準,但這並不是定規,根據實際需要而有所增減。
戈之部分名詞有三:4
1. 曰援,即平出之刃,用以勾啄敵人者。
2. 曰胡,即直下部分,有孔用以貫穿所以縛于柄者。
3. 曰內,即援後短柄,用以穿入長木柄,中端亦有孔貫索縛于長木柄之上端,使戈體堅牢著柄而不左右移者。
標準的戈,由戈頭、柲、銅鐏三部分組成。5
1. 戈頭,分為援、內、胡三部分。上面以分開解說,這裡就不再贅述。
2. 柲,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柲,以利於把持。雖然《考工記》記載長六尺六寸,但從出土的戈來看,戈柲的長度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柲短,車戰的柲長。例如湖南長沙瀏城橋出土的春秋晚期銅戈,長柲達314釐米,短柲錦140釐米。安陽殷婦好墓出土39件玉戈,有的僅長40釐米,當為儀仗用具,並非格鬥兵器。
3. 鐏,《說文》:「鐏,柲下銅也」,注:「銳可插地者曰鐏」。早期的鐏,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欹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制鐏,並不能殺傷敵人。《禮記‧曲禮》說:「進戈者,前其鐏,後其刃。」要把帶刃的一端對著自己,把有鐏的一端遞給受者,以免誤傷接戈的人,這樣才算合乎軍禮。近年來,再河北、河南等地發現有的商代戈鐏帶有尖刺或鋒刃,看來,鐏
也可能用於刺擊。
戈這種兵器有三面鋒刃。援的上下有刃,既可推又可勾,直下部分的胡也有刃,可以用來割殺;援的前端又能啄殺,是一種多功能的白刃兵器。但是戈這種兵器有一個嚴重的缺點,就是戈頭很容易從柲上脫落。因為戈頭橫裝在柲上,勾殺啄擊時吃力很大,臨陣時,常常掉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戈的形制總是在不斷改進,現已發現的商代青銅戈就有三種不同類型,代表了三種裝柲的方法,即曲內、直內、銎內三種形式。6
曲內戈: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柲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就被淘汰了。
直內戈:開始在援和內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掉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這樣一來,就不容易掉落了。所以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1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從短胡一穿到長胡四穿都有。
銎內戈:「銎」,說文段注謂「斤鑿之孔,所以受柄者」。因此銎內戈就是在「內」部鑄成圓套,把柲裝在銎內,以防止脫落。這種戈製造複雜,但還是容易脫落,所以商以後不常見,故出土者很少。
儘管如此,戈仍是先秦時代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對後來兵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超越了兵器本身,而滲透到古代文化中。「干戈」是古代兵器的總稱,甲骨文中也有干和戈字;「執干戈以衛社稷」是《禮記‧檀弓下》對干戈職能的總評述,古代的學者長期將干戈分別作為防禦和進攻兩大類兵器的代表;它們組合在一起又成為一個新字「戎」,而「戎」正是關於戰爭的總稱。「戎馬一生」、「兵戎相見」等詞彙至今仍然被經常性的引用,甚至是干戈在後期退出兵器行列之中,也存在著如「大動干戈」、「金戈鐵馬」、「化干戈為玉帛」等詞語,它們已經完全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最後要提到的是,在春秋後期步卒、騎兵成為戰爭的主力,車戰漸漸成為配角,所以相關配套的一些兵器便漸漸失去存在的價值;因為步兵和騎兵作戰方式多為正面交鋒,所以要求要有較強的刺擊能力,以便於突刺時使用。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卜字型的戟已逐漸取代青銅制戈矛合裝的戟,加上盔甲和頭盔的硬度提高,無法發揮刺擊威力的戈便失去發揮的舞台,而由戟取而代之;從此戈就只能成為儀仗衛城的專門飾物,以及歷代史章、詩文中作為兵器泛稱和故事的象徵。
第三節 橫矛躍馬蕩征塵
中國古代長兵器中最重要、最常見、最實用、算的上是老字號的冷兵器,莫過於是矛了。從原始時代的石矛到小說上描繪的丈八蛇矛,擅用知名者比比皆是,而且製作簡單,純粹突刺使用,殺傷力又強;無怪自漢以降,戈廢戟衰,而矛制獨存,因為無論在車戰、步戰、騎戰中,都能有效刺殺遠距離的敵人,所以能縱橫在古代戰爭中,成為兵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矛在古代又有「鍦」、「鏦」、「鋋」、「鈹」、「」等名稱,演變到後世便成為槍,是一種直而尖形的長柄刺兵器。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工具,最初是由尖形的石塊或古角作矛頭,綁在竹木竿上用以錐刺,此為矛的雛形。矛的組成可分為矛身、骹、柲、鐏四部分。矛身,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骹(銎),略成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柲。安柄的銎統有兩種,一種直透于矛頭,一種僅止於矛銎,銎部兩側有環或孔,用以繫纓;《詩經‧國風》上說:「二矛重英」,英就是指矛上的纓飾。柲為竹制或木制,長為兩丈或兩丈四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柲上;或是用釘子釘牢,而柲端有鐏,同戈的功用一樣,用來插地以免欹斜。
商代時,矛已經被大量使用於戰爭之中,周代的銅矛,按其用途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據《周禮‧考工記》說,酋矛柄長兩丈,為步卒使用;夷矛柄長兩丈四尺,是兵車上用的。《考工記‧盧人》又說:「凡兵無過三其身」,所謂三其身就是三倍於身長的意思;人身長八尺,兩丈四尺正好三倍身長,在兩車交鋒時,能先刺殺對方的就能佔得優勢,無怪古代兵家有名言遺世:「一寸長,一寸強」。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鋼鐵鑄造的矛。《荀子‧議兵篇》中提到當時楚國南陽一帶出產的鐵矛十分鋒利,刺傷效果可以「慘如蜂蠆」來形容。漢代以後,鐵矛逐漸代替銅矛,成為軍陣的重要裝備。由於原來的銅矛鋒部較為圓鈍,刺擊時要靠身體的勁力才能產生殺傷力,連帶使得矛頭既長且重;鋼鐵制矛出現後,鋒銳度大幅超前銅矛,於是乎矛頭逐漸縮短、減重,從晉以後,槍之模型慢慢生成、興起,代替矛成為主流武器。雖然唐代仍有矛,但已不屬於常備兵器。
第四節 畫戟熒煌射秋水7
戟是中國古代冷兵器家族中一種經常使用到的長兵器,又叫作「孑」、「鏝」、「匽」、「棘」。它是一種在戈矛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複合式兵器,柄前安直刃以刺敵人,旁有橫刃能勾啄敵人,故兼具勾、啄、刺、割四種作用,殺傷力較戈、矛都來的厲害。根據考古發掘材料,戟大約出現在商代。河北槁城台西的商代遺址中曾經出土一支戈、矛合體的青銅戟,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戟。在陜西、甘肅、河南、山東和北京等地發掘的西周和春秋墓中,也發現過不少青銅鑄造的戟,這說明戟在當時已是普遍使用的兵器;如《左傳》記載:隱公十年(公元前712年),子都拔戟逐潁考叔事;莊公四年(公元前609年),楚武王授師以戟的事…等等。
《周禮‧考工記》記載:「冶氏為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重三鋝。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廬人為廬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凡兵句兵欲無彈,刺兵欲無蜎,是故句兵稗,刺兵搏。擊兵同強,舉圍欲細,細則校,刺兵同強,舉圍欲重,重欲傅人,傅人則密,是故侵之。」前面提及,刺兵為矛,酋矛、夷矛均是,其柲長也曾介紹過;而刺兵兼句兵、啄兵為戟,其柄長自然更勝於戈與矛。所謂「車戟常」,周尺十有六尺,常倍於尋,尋為八尺,故車戟有十六尺長之意。
在西周時期,戟已經大量應用於戰爭,當時製造的戟,都是整體鑄成的。前面已有提到西周時戟的規格是:戟廣寸半,內常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刺長六寸,重一斤四兩,柄長一丈六尺,下有鐏(柄下端圓錐形的金屬套)8。而就目前所發現的有兩種型式,一種以矛為主體,旁邊生一橫刃,柲裝於矛體的銎部。這種戟刺殺力強,但勾啄時易於掉頭。另一種則以戈體為主,突出前伸的鋒刺;也有把鋒端鑄成反卷的鉤狀,這種戟出土較多。但是這兩種戟的的總體形狀近似「十」字形,本身不夠牢固,製造工藝都很複雜,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青銅質地易脆、易折,因此僅在西周與春秋初期使用過。春秋中、後期及戰國,普遍又使用將戈、矛聯裝在一個木柄上的戟,同時為了增加殺傷力,除了採取加大戈和柄的夾角、在內和胡上加刃的辦法,也有在矛頭下的長柄上自上而下聯裝二到三件戈頭,成為所謂的三戈戟。1977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就有保存完整的三聯裝戟,同時在該墓漆棺中,還有二聯裝戟的畫像。這裡特別介紹,就是在戈矛分鑄聯裝的戟產生後,因為直刺有一定的功效,橫鉤也去除了掉頭的困擾,殺傷力增強後,連帶使得其下柄除了一般木製柄,還有積竹製柄。所謂積竹製柄就是柄中心有一跟較粗的有棱木棒,在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篾與木棒平行的包在木棒外邊,然後用絲線纏緊,再塗上黑漆或紅漆,使其光亮平滑。這種竹木兼用的柄,剛柔並濟,比單純的木柄堅軔而有彈性。1971年湖南長沙瀏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銅戟,就有這種積竹柄戟。
隨著鐵兵器的發展,戰國末年和漢代,鋼鐵製的戟出現,不但直地改變,形狀也隨之有所變化。由於鋼鐵質堅而有韌性,所以戟刺改為窄長尖銳,側旁小枝(垂直伸出的部分)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改為像前鋒般尖利細長;同時成為合鑄,並且淘汰掉與「援」對應的「內」,加長用來縛柲的胡,使整條戟看來近似「卜」字形,所以又稱「卜字戟」。由於這種鐵戟刀鋒尖利,殺傷力強,很快就成為步騎兵的主要兵器;在兩漢以後,戟的形狀更有新的變化,小枝由原來與戟體垂直,變成了小枝垂直橫出後,稍向上弧曲,使枝刺上揚,進一步增加了戟的作戰能力。但是到了魏晉以後,鋼鐵甲冑的防護能力提升,戟兵器僅靠鉤啄橫向攻擊已無法造成強大傷害,而縱向突刺又因直鋒長度不足,效果比不上同是長兵器的矛,原有的橫刃小枝反而成為累贅,使得戟在戰場上發揮出來的成效大不如前,故其地位漸漸由矛所取代。從此,戟便降為儀仗、警蹕之物。唐代以後,便完全從戰場上淘汰下來,成為一種官僚門前列戟制度的象徵物。這時候的戟,造型以華麗為重,故多帶戟刀,並在小枝上大作文章;小說傳奇、戲曲舞台上流傳後世,成為武將代表兵器的「方天畫戟」,便是按照當時戟那種華美炫麗模樣加以想像設計出來的。
第五節 銅殳鐵棒得天下
殳,是一種竹、木製的擊打型長兵器,又叫做杵、杖、棓、杸、祋,後來才叫做棍棒。殳在夏、商、周三代時,與戈、戟、矛、弓矢合稱為五兵;周代則是將戈、戟、酋矛、夷矛、殳列為長兵五兵,成為車戰中士兵最基本的組合配備;到了戰國時期,又被列為步卒五兵之一。殷商時期的青銅器產量有限,僅供貴族執用,因此交戰時,貴族甲士於戰車上以戈矛進行白刃戰,用弓矢射殺遠距離敵人;而配合戰車行動的步卒,由於多半是奴隸或他國俘虜,所以主要兵器便是竹、木製的殳棒,在戰車附近擊打對手。《詩經‧衛風‧伯兮》:「伯兮執殳,為王前驅」,《尚書‧武成》:「武王伐紂,戰於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等記載,都談到了殳的功能和作戰地位。但是從以往研究與出土物觀之,戈、戟、矛均有詳細研究與眾多實物可觀,其形制鑄造與相關藝術亦尚易闡發探討;獨殳則未見有人特為研究其屬何種長兵,僅知後代棍棒類兵器均從其演進而來。
周殳之出土者,未經古今收藏家或考古家圖示吾人,各地博物館、圖書館或研究所中,亦罕見此物。其殳之為物,近於農器,出土物被疑為刈田,或搗稻之物,而不以為兵器,遂至收藏無人乎?考古之兵器,大都皆可兩用,戰時以之禦敵,平時以之工作。此風遠自骨兵石兵時代而來,如石斧、石鑿、石鏟、石錘、石刀、石棒、石戈等器均是也。銅器時代初期之兵器,亦未必不如是,如句兵本重在句在割,商句兵頗近於鐮刀之形,割禾割黍割稷,均屬可能。戟亦可刺割兼施,矛亦可刺獸獵魚。今戈、戟、矛均易考實,而殳獨缺如,想必其形制及用途,更偏重於農林方面無疑。9
《周禮‧考工記‧廬人》曰:「殳長尋有四尺,凡為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被而圍之;參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五分其晉圍,去一以為首圍。凡為酋矛,參分其長,二在前,一在後,而圍之。五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參分其晉圍,去一以為刺圍」。註曰:「殳長丈二。」。又註曰:「被,把中也。圍之,圜之也。大小未聞,凡矜八觚。鄭司農云,晉,謂矛戟下銅鐏也;刺,為矛刃胸也。玄謂晉,讀如王搢大圭之搢。矜,所捷也,首,殳上鐏也,為戈戟之矜,所為如殳,夷矛如酋矛」。考工記又曰:「擊兵同強,舉圍欲細,細則校」。註曰:「改句言擊,容殳無刃;同強,上下同也;舉謂手所操。鄭司農云,校讀為絞而婉之絞。玄謂,校,疾也,人手操細以擊則疾」。然則殳為擊兵,打麥拍稻,或砍樹劈薪,均可用之也。
殳雖具有擊兵之效能,實近於農林之器或兼有衛家及儀仗之用。早期的殳,是一根堅實的、帶有八棱的粗木棒,長約一丈二尺左右。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時,晉軍還曾大量製作木兵器裝備軍隊;近年在湖南長沙瀏城橋楚墓曾出土過殳的實物,長3.1米,有棱無刃,可見春秋時期木製的殳仍在使用。此後,殳的質地和形狀都有了改變,從單純木製發展圍套有尖角形的銅頭。1976年在秦始皇陵東側三號兵馬俑坑中,發掘出銅質殳頭三十件:圓筒形,長10.5釐米,直徑2.3釐米,壁厚0.3釐米,頭為多角尖錐體;1977年在湖北隋縣曾侯乙墓,還曾出土過七件有「曾侯之用殳」銘文的殳:頂端套有一只類似三棱刮刀型的銅頭,頭的後部和殳杆上,各有一個球狀銅箍,殳杆長約3.3米左右。這種殳,不僅具有打擊性能,而且也具有刺擊的性能。到了戰國時期,有的殳還改為鐵製,因此出現了鐵頭或全用鐵鑄的殳。如《呂氏春秋‧貴卒篇》說,中山的力土,穿著鐵甲,手執鐵杖作戰;《六韜‧軍用篇》中也曾提到一種重12斤,柄長五尺的「方首鐵棓」,即是方形鐵頭的殳。上述的鐵杖和鐵棓,以及唐代及其以後的棒、棍等,都是殳的演進。
然殳之形究竟為何?其有刃乎?過去很多訓詁學、考古學家都認為「殳無刃」。《周禮‧考工記‧廬人》賈公彥疏:「殳,長丈二尺,無刃,可以擊打人」。另外《釋名‧釋兵》也說:「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後來一些經籍注疏、辭書釋文均沿用此說。《兵仗記》曰:「殳,即祋也。禮書作八觚形,或曰如杖,長丈二尺而無刃,主於擊」。10雖然考古學家曾在安徽壽縣蔡侯墓中發掘出有刃的殳頭,但是囿於「殳無刃」的舊說,誤定為矛的一種變形。直到前面曾提及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中出現的有銘文帶刀殳,方證實戰國時期除了無刃殳外,還有一種帶刃的殳。因此我們可以確認,戰國時期確有帶刃的殳。有的銅箍上帶刺球,也許後世狼牙棒一類兵器來源於此。
古代還有一種儀杖用的禮殳,積竹為棒,八棱,《說文‧殳部》:「建於兵車,旅賁以為是驅也」。漢代「執金吾」所持的金吾就是這種禮殳,禮殳通體銅制,兩頭鍍金,拿在手中金光閃閃,很是威武。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武將,善用棍棒,傳說他靠一條桿棒打出四百座軍州,因此宋軍中裝備多種棍棒。《武經總要》卷十六中有七幅宋代棍棒圖,有棒首增加刃器、兩端包鐵、鐏部加刺刃,棒杆縮短四到五尺,便成易於揮舞格鬥的短兵器,殺傷力自然提高。
俗云:「棍打一片,槍擊一點」,這是民間對殳、棍這類兵器的通俗評價。棍棒主要是一種打擊兵器,依靠人的力量使其獲得加速度時所產生的動能來擊殺對方。每一位古代將士都要經過嚴格的體能訓練後,才能在戰場上熟練發揮棍棒的最大效用,然而在防禦能力隨時代演進而呈倍數成長時,棍棒類兵器對上堅實的頭盔和護身甲冑,殺傷能力嚴重縮減,因此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便如同前述數樣兵器,遭到淘汰或列為裝飾之用品。
第六節 左砍右劈逞神威
這一節我們將砍擊類兵器合在一節共同研究。斧、鉞、戚均屬斧類砍擊的弧形圓刃格鬥兵器,差別只在於斧小於鉞,而戚小於斧。斧鉞的淵源十分悠久,約有幾十萬年以上的歷史。在北京周口店遺跡的C層(最下層)曾出土過多種石斧,如笨斧、踵斧、利斧等,都經過人工錘打、加工;而再其他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陸續有石斧出土。
《說文解字‧斤部》:「斤,斫木斧也」。段玉裁注:「凡用物斫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則謂之斤」。斧是上古時代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殺傷敵人的主要利器,故應用範圍極廣;因此凡帶「斤」旁的漢字,多含有斬截、折取的意思。如:
新──取木也。
斫──擊也。
斯──折也。
斨──方銎斧也。
斬──截也。
斧又稱戚、揚、劉、鈇,用金屬鑄造才成為鉞。《廣韻》:「鉞,斧也」。兵書《六韜》:「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鉞」。古書中斧鉞並提,孰大孰小,有時實不易區分,因為特點均為扁平,有弧形的寬刃及孔洞;欲區分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裝柄方式的不同,越用繩索穿孔將鉞與斧固定,斧則是以銎授柲。金屬的斧大約出現於3500年以前,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出土了一把銅戚,通長23.5釐米,寬12釐米;後部有「內」、寬2.9釐米,有一方穿孔,用來縛柲;中部隆起,橫切面成橢圓形,刃部略為外移,內與身之間有闌。這是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銅斧,也是最早的青銅兵器之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夏代軍隊已經裝備了斧鉞。《史記,殷本紀》:「桀為虐,政荒淫,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商代生產的斧鉞種類很多,型式優美,質料良好,鑄造雕刻精美,顯示銅斧至商代已有相當時間的演進。殷墟出土的商代銅斧,仄面看不對稱,多為空頭斧,刃作凸形,略外出;周代銅斧亦有空頭者,其大多數均以管形銎容柄,其管筩並非為今之斧銎為長方形,仍係圓形,故管體上有一孔或數孔,以安定木柲,但亦有方形銎容柄之斧類見於周代。儘管周代斧鉞承襲商代遺制,但從出土實物觀之,形體一般不大,殺傷效果亦不如戈矛,似乎逐漸降為裝飾及儀仗用兵器,是以《周禮‧考工記》對於斧之為兵,記載獨形簡陋,僅曰:「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即周代的青銅斧中,錫的含量約百分之二十;據考古工作者化驗,周代空頭青銅斧中的化學成分為:
天然銅:55.2﹪
鉛 :17.3﹪
錫 :15.3﹪
鐵 :4.4﹪
銀 :0.012﹪
金 :極微量
可知《考工記》僅示鑄斧時金錫合用之成分,又因斧形極不一致,長短寬窄各異,亦難指示尺度。斧鉞的刃部較厚,主要靠重量與利器砍斫,因此多為處罰、屠殺之器具,演變為刑罰之用途,《國語‧魯語上》也有以其為軍令殺人刑具之記載,後引申為執法、政權之意。《漢書‧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皇帝拜將封帥出征時,往往授斧鉞以權,可便宜行事。《尉繚子》等兵書都有此記載,《六韜‧立將》篇:「將受命……君操鉞持首,授將其柄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鋼鐵產量與純度不斷提高,可以製成沉重而鋒利的大斧,如三國名將徐晃便是以善揮大斧出名,於是斧鉞的地位又重新提高;諸葛亮曾因檢驗軍中戰斧質量多不可用,遂以百日時間親督工部重製刀斧,事後還寫了一篇《作斧教》,以告誡諸將戰斧之質量好壞實非小事,若臨敵,敗人軍事矣。晉以後,斧鉞的刃部加寬,握柄減短,砍殺能力又有所提升,唐代軍中流行用斧,依其式樣有長柯斧和鳳頭斧,並將斧列為常備兵器之一,由武庫令掌管。宋代亦有以大斧抗擊敵人成功之事蹟,南宋名將楊存中曾以長斧戰敗了金人的拐子馬:
「金以拐子馬翼進。存中曰:『敵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萬人操長斧,如牆而進。諸軍鼓譟奮擊,金人大敗。」
王德也曾以一萬名長斧手大破兀朮的十萬鐵騎:
「兀朮以鐵騎十萬夾道而陣。德曰:『賊右陣堅,我當先擊之』。麾軍度橋首,犯其鋒。一人披甲躍馬始出,德引弓一發而斃。乘勝大呼,令萬兵持長斧如牆而進,敵大敗。」
但在火器出現並大量使用後,斧鉞就少於戰場上活躍,雖然在城市防禦和水軍作戰上還有利用價值,藉以砍殺攀城敵人、攻城器具;或是斬截敵艦帆纜,使之失去控制而動彈不得。而步、騎兵戰中便少見其蹤影,僅在於皇帝的鑾儀、大將的衛隊、扈從中捧持,以示威儀;因此多在裝飾藝術下工夫,如同戟的演變一般,成為「中看不中用」的器物。
第二章‧結語
嚴格說起來,這篇報告並不能算是正式的研究,不過是以長兵器的範疇簡略介紹一番,而無深入對任何一項器物作深入、詳盡的探討,我想,這是以後作學問應該注意的地方。最後我想以三代的車戰介紹作為結論,並藉此對之前所談論到的長兵器回顧一番。
從《尚書‧甘誓》的記載來看,夏朝之軍陣,每車有士兵三人:車左、車右和馭者。孔安國解釋為:車左持箭射敵,車右執戈、矛退敵,馭者是駕車的車把士。用弓箭可遠距離殺傷敵人,這與戰車速度快、近距離的自我防衛能力低之特點有關;用戈矛等長柄武器則是為了近戰,以一定的距離取得對佔的優勢。這種裝備體現了車兵裝備的基本方向:即盡可能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以減少近戰時的威脅,從而加強自我防衛能力。由此可見,夏朝車兵作戰之機動性仍然很不足。
在安陽遺址發掘中,可知商代車兵是以五車為隊,每車也是士兵三人,裝備與夏朝相同;不同的是,商代每車另配步兵一隊,戰爭時,兵車在前,步兵在後,以步兵彌補車與車之間的空隙。這顯然是為了提高車兵艦戰作戰的能力,加強自我防衛,並克服機動性差的缺點。因此車兵與步兵相配合,便成了後世車戰裝備的不逾法規。
周朝時,車兵裝備規模有了大的變化。《周禮‧小司徒》鄭玄注引《司馬法》說,每一成三百戶人家,出革車一乘,甲士十人,徒兵二十人。每車甲兵由三人便為十人,武器裝備也就有所變化。從出土的舟車可知,武器裝備除了弓箭、戈、矛外,長柄者增加了戟,另有短兵器劍;士兵防身裝備則有盔甲和盾牌,因此車的形制也必然相應增大。周車外形仍是單轅、雙輪、方形車廂,車廂尺寸已達1.3─1.6米,但即便如此,十名帶甲士兵仍無法在如此空間施展手腳;故必然有徒步持劍、盾甲士護持在戰車四周,以步戰對敵攻擊。
另外關於周朝車兵記載是《左傳‧成公元年》引自《司馬法》的一條注文,說是戰車一輛,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共七十五人。後世兵書多沿用此項記載解釋周代車兵編制。《曹公新書》還近一步解釋這七十五人分為三隊:前拒,左、右角各一隊,如此一隊二十五人,合於步兵一兩之數,並將車兵、步兵的編制統一;還間接證明了《小司徒》注文中說的甲士十人,並非全置於車上,大約同《左傳》引文般僅三人在上,七人在下防衛而仍成一體;既保留了夏、商以來的車兵形式,也能組成如《曹公新書》中所說的前拒隊。由此可知,車兵除了與步兵配合作戰外,還增加了近車防護人員,改變了夏、商以來那種甲士僅乘車作戰的制度;而成為亦步亦車,互補缺失,彼此照應。然各種資料的不同,僅在於車、徒人數有多少,這很可能是反映當時每車裝備的不盡相同而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周制每車只有十人,是依據《孟子‧盡心》章中說,武王伐殷,「革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呂氏春秋‧簡選》中也有相似的話。若把「虎賁」理解為甲士,與《周禮‧小司徒》注所引的那條史料相符,只是漏掉徒兵的數目。因此這條記載是不完全的,而且《尚書‧牧誓》記載是「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虎賁是步兵,不是甲士,孔傳釋為百夫長,那麼戎車三百乘,是配步兵三萬人,每乘百人。有注家說這是取其「全數」,即每車七十二人,四捨五入為一百人;即便如此,要說每車甲士十人也是缺乏根據的。總之,按照車兵裝備的發展過程來看,周時的車兵不應該只有甲士而不配備步兵,因此說每車甲士十人是不準確的一種說法。至於春秋戰國以後,不在這次討論範圍中,故於此不加以贅述。
附註:
1刀槍劍戟十八般──中國古代兵器 p.31 段清波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
2 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p.15-16 李少一 劉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3 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p.21-22 李少一 劉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4 中國兵器史稿 p.65 周 緯撰 明文書局 1981年5月
5 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p.18 李少一 劉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6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p.19 李少一 劉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7 同(註1)p.5
8 中國軍事史 第一卷 兵器 p.21 韋鎮福 田昭林 張 醒 楊伯時 執筆 解放軍出版社 1990年
9同(註4) p.103
10.同(註4) p.104
參考書目: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周禮注疏 冬官考工記 注漢‧鄭玄 疏唐‧賈公彥 主編‧李學勤 台灣古籍出版 2001年10月
刀槍劍戟十八般──中國古代兵器 段清波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
三禮通論 錢 玄著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10月
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李少一 劉 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中國古代兵器 王兆春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年11月
中國兵器史稿 周 緯撰 明文書局 1988年2月
中國古代兵器圖集 成 車 鍾少異編著 張博智 張 濤繪圖 解放軍出版社 1990年9月
中國軍事史 第一卷 兵器 韋鎮福 田昭林 張 醒 楊伯時執筆 解放軍出版社 1983年5月
中國古代士兵生活與征戰 劉洪濤 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12月
古代兵器史話 楊 泓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年5月
周禮 錢 玄 錢興奇 王華寶 謝秉洪 注譯 岳麓書社出版發行 2001年7月
新定三禮圖 宋聶崇義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宋淳熙二年本影印,原書版框高二一二毫米,寬一五五毫米 1984年6月
撰文者:彥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版權的問題是這樣的, 那電子報已經結束了, 我也不知道怎麼瓣... 這又實在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先貼上來, 如有問題, 我就下架)
中國古代長兵器初探
摘要:
禮書中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器物與制度均有相當的記載描述。在火藥尚未發現並運用於戰爭中之前,戰場上的廝殺完全是冷兵器的天下;其中又可分長兵器、短兵器、射遠器與防禦器。本文企圖從禮書與各方資料中將古代冷兵器中的長兵器集中作一淺介,並試圖對其演變和源流加以說明。
關鍵詞:戈、矛、殳、戟、斧、鉞、戚
第一章‧正文
第一節 兵器的產生
在上古時代,大地上充滿各種猛禽野獸,大自然賦予牠們防身的本領和攻擊的利器。「凡有血肉之蟲,含牙戴角,前爪後距,有角者觸,有齒者囓,有毒者螫,有蹄者趹。」而人類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所以防衛自身的工具,遂成為增強能力和應付環境所不可或缺的東西。而早期原始社會中,勞動工具和戰爭武器是分不開的,所以打獵、捕魚、整地的工具,也同樣是殺傷敵人,保衛家園的武器。
最初可能是以初步加工後帶有鋒利邊緣的石塊和粗大甚至斷裂尖銳的木棒為搏鬥的工具,接下來便將二者結合,在棍棒頂端綁上尖銳的石塊或石片,成為最早出現的石斧和石矛。隨著時代進步和人類需要,精工磨製的石兵器逐漸成型;「黃帝以玉為兵」,所謂玉兵,指的就是琢磨過的兵器,當然其中也包括雕飾精美的玉質兵器,而這通常用來顯示自身威望和地位的象徵。之後在知識技術的提升,銅製、青銅製、鐵製、鋼製等兵器慢慢演變打造;由於火藥的發現應用,兵器由原始的冷兵器階段逐漸進入火器階段,射程、殺傷力、準確度成為新時代兵器所嚴加要求的標準。畢竟戰爭是交戰雙方綜合實力在戰場上的較量,軍事裝備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勝負結果,所以基礎技術水平和客觀條件變化使新型兵器不斷開發和應用在戰爭之上。
第二節 枕「戈」待旦1
本研究報告以兵器介紹為主體,故以錢玄「三禮通論」中兵器編排為準則,首先以「戈」為例,依次敘述陳列之。
戈是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一種長柄格鬥類進攻型長兵器,由於構造特殊,垂直裝柄,橫刃有鋒,基本性能適用于戰場上橫擊啄刺獲後拉勾殺敵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稱啄兵。在歐洲,亞洲西北部以及南部各古老民族間,都沒有發現類似的兵器;因此學者們認為:「戈為中華遠古民族固有的自創兵器」。
關於戈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2
1. 郭寶鈞認為,戈是由角兵器演變而來的。古人狩獵時,禽獸曾以角觸人,於是人們仿效獸角型式製成勾兵器。他說:「吾嘗疑戈之形制,最初或即原于角兵。」
2. 郭沫若認為,戈的前身是商代勾兵。他說:「最古之戈,僅有援、有內,而無胡,存世之商勾兵,皆戈也。」
3. 李濟認為,戈之原始,遠在石器時代,也許是由斧變化出來的。
4. 還有學者認為,戈是由鐮刀類工具演變而成的兵器。
這些觀點,各有所據。從早期石戈的形制來看,戈的創制顯然是受石斧和石刀的影響,但因戈刃向內,和現代農家用的鐮刀很相似,因此我們認為戈來源於勾刃的可能性較大。
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著春秋時代製戈的工藝規範:3
1. 製造戈戟的青銅合金,應是「四分其金而錫居其一」,即錫的含量應為百分之二十五。
2. 標準戈制:「戈廣兩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戈寬兩寸,內長一倍即四寸,長為六寸,援為八寸,依此類推。這種形制只是春秋時代齊國官書的定制,其他各國的戈制並不盡相同。
3. 援、內、胡之間的角度必須符合力學原則和實戰需要。《考工記‧冶氏》中指出:胡過于直則刺人不入,過于曲則傷人不深。以「橫捷為斜向上」為宜。內過長則援短,胡也短,上部太輕,勾殺無力;反之,內太短則援、胡都顯得長,用起來不靈便。《考工記》說:胡不應成勾狀,上下要寬,即不可太直也不可太曲,才能便於臨陣勾殺。
4. 戈「重三鋝」,即一斤四兩重;「戈柲六尺六寸」,即木柄長度的標準,但這並不是定規,根據實際需要而有所增減。
戈之部分名詞有三:4
1. 曰援,即平出之刃,用以勾啄敵人者。
2. 曰胡,即直下部分,有孔用以貫穿所以縛于柄者。
3. 曰內,即援後短柄,用以穿入長木柄,中端亦有孔貫索縛于長木柄之上端,使戈體堅牢著柄而不左右移者。
標準的戈,由戈頭、柲、銅鐏三部分組成。5
1. 戈頭,分為援、內、胡三部分。上面以分開解說,這裡就不再贅述。
2. 柲,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柲,以利於把持。雖然《考工記》記載長六尺六寸,但從出土的戈來看,戈柲的長度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柲短,車戰的柲長。例如湖南長沙瀏城橋出土的春秋晚期銅戈,長柲達314釐米,短柲錦140釐米。安陽殷婦好墓出土39件玉戈,有的僅長40釐米,當為儀仗用具,並非格鬥兵器。
3. 鐏,《說文》:「鐏,柲下銅也」,注:「銳可插地者曰鐏」。早期的鐏,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欹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制鐏,並不能殺傷敵人。《禮記‧曲禮》說:「進戈者,前其鐏,後其刃。」要把帶刃的一端對著自己,把有鐏的一端遞給受者,以免誤傷接戈的人,這樣才算合乎軍禮。近年來,再河北、河南等地發現有的商代戈鐏帶有尖刺或鋒刃,看來,鐏
也可能用於刺擊。
戈這種兵器有三面鋒刃。援的上下有刃,既可推又可勾,直下部分的胡也有刃,可以用來割殺;援的前端又能啄殺,是一種多功能的白刃兵器。但是戈這種兵器有一個嚴重的缺點,就是戈頭很容易從柲上脫落。因為戈頭橫裝在柲上,勾殺啄擊時吃力很大,臨陣時,常常掉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戈的形制總是在不斷改進,現已發現的商代青銅戈就有三種不同類型,代表了三種裝柲的方法,即曲內、直內、銎內三種形式。6
曲內戈: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柲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就被淘汰了。
直內戈:開始在援和內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掉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這樣一來,就不容易掉落了。所以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1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從短胡一穿到長胡四穿都有。
銎內戈:「銎」,說文段注謂「斤鑿之孔,所以受柄者」。因此銎內戈就是在「內」部鑄成圓套,把柲裝在銎內,以防止脫落。這種戈製造複雜,但還是容易脫落,所以商以後不常見,故出土者很少。
儘管如此,戈仍是先秦時代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對後來兵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超越了兵器本身,而滲透到古代文化中。「干戈」是古代兵器的總稱,甲骨文中也有干和戈字;「執干戈以衛社稷」是《禮記‧檀弓下》對干戈職能的總評述,古代的學者長期將干戈分別作為防禦和進攻兩大類兵器的代表;它們組合在一起又成為一個新字「戎」,而「戎」正是關於戰爭的總稱。「戎馬一生」、「兵戎相見」等詞彙至今仍然被經常性的引用,甚至是干戈在後期退出兵器行列之中,也存在著如「大動干戈」、「金戈鐵馬」、「化干戈為玉帛」等詞語,它們已經完全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最後要提到的是,在春秋後期步卒、騎兵成為戰爭的主力,車戰漸漸成為配角,所以相關配套的一些兵器便漸漸失去存在的價值;因為步兵和騎兵作戰方式多為正面交鋒,所以要求要有較強的刺擊能力,以便於突刺時使用。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卜字型的戟已逐漸取代青銅制戈矛合裝的戟,加上盔甲和頭盔的硬度提高,無法發揮刺擊威力的戈便失去發揮的舞台,而由戟取而代之;從此戈就只能成為儀仗衛城的專門飾物,以及歷代史章、詩文中作為兵器泛稱和故事的象徵。
第三節 橫矛躍馬蕩征塵
中國古代長兵器中最重要、最常見、最實用、算的上是老字號的冷兵器,莫過於是矛了。從原始時代的石矛到小說上描繪的丈八蛇矛,擅用知名者比比皆是,而且製作簡單,純粹突刺使用,殺傷力又強;無怪自漢以降,戈廢戟衰,而矛制獨存,因為無論在車戰、步戰、騎戰中,都能有效刺殺遠距離的敵人,所以能縱橫在古代戰爭中,成為兵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矛在古代又有「鍦」、「鏦」、「鋋」、「鈹」、「」等名稱,演變到後世便成為槍,是一種直而尖形的長柄刺兵器。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工具,最初是由尖形的石塊或古角作矛頭,綁在竹木竿上用以錐刺,此為矛的雛形。矛的組成可分為矛身、骹、柲、鐏四部分。矛身,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骹(銎),略成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柲。安柄的銎統有兩種,一種直透于矛頭,一種僅止於矛銎,銎部兩側有環或孔,用以繫纓;《詩經‧國風》上說:「二矛重英」,英就是指矛上的纓飾。柲為竹制或木制,長為兩丈或兩丈四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柲上;或是用釘子釘牢,而柲端有鐏,同戈的功用一樣,用來插地以免欹斜。
商代時,矛已經被大量使用於戰爭之中,周代的銅矛,按其用途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據《周禮‧考工記》說,酋矛柄長兩丈,為步卒使用;夷矛柄長兩丈四尺,是兵車上用的。《考工記‧盧人》又說:「凡兵無過三其身」,所謂三其身就是三倍於身長的意思;人身長八尺,兩丈四尺正好三倍身長,在兩車交鋒時,能先刺殺對方的就能佔得優勢,無怪古代兵家有名言遺世:「一寸長,一寸強」。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鋼鐵鑄造的矛。《荀子‧議兵篇》中提到當時楚國南陽一帶出產的鐵矛十分鋒利,刺傷效果可以「慘如蜂蠆」來形容。漢代以後,鐵矛逐漸代替銅矛,成為軍陣的重要裝備。由於原來的銅矛鋒部較為圓鈍,刺擊時要靠身體的勁力才能產生殺傷力,連帶使得矛頭既長且重;鋼鐵制矛出現後,鋒銳度大幅超前銅矛,於是乎矛頭逐漸縮短、減重,從晉以後,槍之模型慢慢生成、興起,代替矛成為主流武器。雖然唐代仍有矛,但已不屬於常備兵器。
第四節 畫戟熒煌射秋水7
戟是中國古代冷兵器家族中一種經常使用到的長兵器,又叫作「孑」、「鏝」、「匽」、「棘」。它是一種在戈矛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複合式兵器,柄前安直刃以刺敵人,旁有橫刃能勾啄敵人,故兼具勾、啄、刺、割四種作用,殺傷力較戈、矛都來的厲害。根據考古發掘材料,戟大約出現在商代。河北槁城台西的商代遺址中曾經出土一支戈、矛合體的青銅戟,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戟。在陜西、甘肅、河南、山東和北京等地發掘的西周和春秋墓中,也發現過不少青銅鑄造的戟,這說明戟在當時已是普遍使用的兵器;如《左傳》記載:隱公十年(公元前712年),子都拔戟逐潁考叔事;莊公四年(公元前609年),楚武王授師以戟的事…等等。
《周禮‧考工記》記載:「冶氏為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重三鋝。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廬人為廬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凡兵句兵欲無彈,刺兵欲無蜎,是故句兵稗,刺兵搏。擊兵同強,舉圍欲細,細則校,刺兵同強,舉圍欲重,重欲傅人,傅人則密,是故侵之。」前面提及,刺兵為矛,酋矛、夷矛均是,其柲長也曾介紹過;而刺兵兼句兵、啄兵為戟,其柄長自然更勝於戈與矛。所謂「車戟常」,周尺十有六尺,常倍於尋,尋為八尺,故車戟有十六尺長之意。
在西周時期,戟已經大量應用於戰爭,當時製造的戟,都是整體鑄成的。前面已有提到西周時戟的規格是:戟廣寸半,內常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刺長六寸,重一斤四兩,柄長一丈六尺,下有鐏(柄下端圓錐形的金屬套)8。而就目前所發現的有兩種型式,一種以矛為主體,旁邊生一橫刃,柲裝於矛體的銎部。這種戟刺殺力強,但勾啄時易於掉頭。另一種則以戈體為主,突出前伸的鋒刺;也有把鋒端鑄成反卷的鉤狀,這種戟出土較多。但是這兩種戟的的總體形狀近似「十」字形,本身不夠牢固,製造工藝都很複雜,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青銅質地易脆、易折,因此僅在西周與春秋初期使用過。春秋中、後期及戰國,普遍又使用將戈、矛聯裝在一個木柄上的戟,同時為了增加殺傷力,除了採取加大戈和柄的夾角、在內和胡上加刃的辦法,也有在矛頭下的長柄上自上而下聯裝二到三件戈頭,成為所謂的三戈戟。1977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就有保存完整的三聯裝戟,同時在該墓漆棺中,還有二聯裝戟的畫像。這裡特別介紹,就是在戈矛分鑄聯裝的戟產生後,因為直刺有一定的功效,橫鉤也去除了掉頭的困擾,殺傷力增強後,連帶使得其下柄除了一般木製柄,還有積竹製柄。所謂積竹製柄就是柄中心有一跟較粗的有棱木棒,在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篾與木棒平行的包在木棒外邊,然後用絲線纏緊,再塗上黑漆或紅漆,使其光亮平滑。這種竹木兼用的柄,剛柔並濟,比單純的木柄堅軔而有彈性。1971年湖南長沙瀏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銅戟,就有這種積竹柄戟。
隨著鐵兵器的發展,戰國末年和漢代,鋼鐵製的戟出現,不但直地改變,形狀也隨之有所變化。由於鋼鐵質堅而有韌性,所以戟刺改為窄長尖銳,側旁小枝(垂直伸出的部分)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改為像前鋒般尖利細長;同時成為合鑄,並且淘汰掉與「援」對應的「內」,加長用來縛柲的胡,使整條戟看來近似「卜」字形,所以又稱「卜字戟」。由於這種鐵戟刀鋒尖利,殺傷力強,很快就成為步騎兵的主要兵器;在兩漢以後,戟的形狀更有新的變化,小枝由原來與戟體垂直,變成了小枝垂直橫出後,稍向上弧曲,使枝刺上揚,進一步增加了戟的作戰能力。但是到了魏晉以後,鋼鐵甲冑的防護能力提升,戟兵器僅靠鉤啄橫向攻擊已無法造成強大傷害,而縱向突刺又因直鋒長度不足,效果比不上同是長兵器的矛,原有的橫刃小枝反而成為累贅,使得戟在戰場上發揮出來的成效大不如前,故其地位漸漸由矛所取代。從此,戟便降為儀仗、警蹕之物。唐代以後,便完全從戰場上淘汰下來,成為一種官僚門前列戟制度的象徵物。這時候的戟,造型以華麗為重,故多帶戟刀,並在小枝上大作文章;小說傳奇、戲曲舞台上流傳後世,成為武將代表兵器的「方天畫戟」,便是按照當時戟那種華美炫麗模樣加以想像設計出來的。
第五節 銅殳鐵棒得天下
殳,是一種竹、木製的擊打型長兵器,又叫做杵、杖、棓、杸、祋,後來才叫做棍棒。殳在夏、商、周三代時,與戈、戟、矛、弓矢合稱為五兵;周代則是將戈、戟、酋矛、夷矛、殳列為長兵五兵,成為車戰中士兵最基本的組合配備;到了戰國時期,又被列為步卒五兵之一。殷商時期的青銅器產量有限,僅供貴族執用,因此交戰時,貴族甲士於戰車上以戈矛進行白刃戰,用弓矢射殺遠距離敵人;而配合戰車行動的步卒,由於多半是奴隸或他國俘虜,所以主要兵器便是竹、木製的殳棒,在戰車附近擊打對手。《詩經‧衛風‧伯兮》:「伯兮執殳,為王前驅」,《尚書‧武成》:「武王伐紂,戰於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等記載,都談到了殳的功能和作戰地位。但是從以往研究與出土物觀之,戈、戟、矛均有詳細研究與眾多實物可觀,其形制鑄造與相關藝術亦尚易闡發探討;獨殳則未見有人特為研究其屬何種長兵,僅知後代棍棒類兵器均從其演進而來。
周殳之出土者,未經古今收藏家或考古家圖示吾人,各地博物館、圖書館或研究所中,亦罕見此物。其殳之為物,近於農器,出土物被疑為刈田,或搗稻之物,而不以為兵器,遂至收藏無人乎?考古之兵器,大都皆可兩用,戰時以之禦敵,平時以之工作。此風遠自骨兵石兵時代而來,如石斧、石鑿、石鏟、石錘、石刀、石棒、石戈等器均是也。銅器時代初期之兵器,亦未必不如是,如句兵本重在句在割,商句兵頗近於鐮刀之形,割禾割黍割稷,均屬可能。戟亦可刺割兼施,矛亦可刺獸獵魚。今戈、戟、矛均易考實,而殳獨缺如,想必其形制及用途,更偏重於農林方面無疑。9
《周禮‧考工記‧廬人》曰:「殳長尋有四尺,凡為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被而圍之;參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五分其晉圍,去一以為首圍。凡為酋矛,參分其長,二在前,一在後,而圍之。五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參分其晉圍,去一以為刺圍」。註曰:「殳長丈二。」。又註曰:「被,把中也。圍之,圜之也。大小未聞,凡矜八觚。鄭司農云,晉,謂矛戟下銅鐏也;刺,為矛刃胸也。玄謂晉,讀如王搢大圭之搢。矜,所捷也,首,殳上鐏也,為戈戟之矜,所為如殳,夷矛如酋矛」。考工記又曰:「擊兵同強,舉圍欲細,細則校」。註曰:「改句言擊,容殳無刃;同強,上下同也;舉謂手所操。鄭司農云,校讀為絞而婉之絞。玄謂,校,疾也,人手操細以擊則疾」。然則殳為擊兵,打麥拍稻,或砍樹劈薪,均可用之也。
殳雖具有擊兵之效能,實近於農林之器或兼有衛家及儀仗之用。早期的殳,是一根堅實的、帶有八棱的粗木棒,長約一丈二尺左右。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時,晉軍還曾大量製作木兵器裝備軍隊;近年在湖南長沙瀏城橋楚墓曾出土過殳的實物,長3.1米,有棱無刃,可見春秋時期木製的殳仍在使用。此後,殳的質地和形狀都有了改變,從單純木製發展圍套有尖角形的銅頭。1976年在秦始皇陵東側三號兵馬俑坑中,發掘出銅質殳頭三十件:圓筒形,長10.5釐米,直徑2.3釐米,壁厚0.3釐米,頭為多角尖錐體;1977年在湖北隋縣曾侯乙墓,還曾出土過七件有「曾侯之用殳」銘文的殳:頂端套有一只類似三棱刮刀型的銅頭,頭的後部和殳杆上,各有一個球狀銅箍,殳杆長約3.3米左右。這種殳,不僅具有打擊性能,而且也具有刺擊的性能。到了戰國時期,有的殳還改為鐵製,因此出現了鐵頭或全用鐵鑄的殳。如《呂氏春秋‧貴卒篇》說,中山的力土,穿著鐵甲,手執鐵杖作戰;《六韜‧軍用篇》中也曾提到一種重12斤,柄長五尺的「方首鐵棓」,即是方形鐵頭的殳。上述的鐵杖和鐵棓,以及唐代及其以後的棒、棍等,都是殳的演進。
然殳之形究竟為何?其有刃乎?過去很多訓詁學、考古學家都認為「殳無刃」。《周禮‧考工記‧廬人》賈公彥疏:「殳,長丈二尺,無刃,可以擊打人」。另外《釋名‧釋兵》也說:「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後來一些經籍注疏、辭書釋文均沿用此說。《兵仗記》曰:「殳,即祋也。禮書作八觚形,或曰如杖,長丈二尺而無刃,主於擊」。10雖然考古學家曾在安徽壽縣蔡侯墓中發掘出有刃的殳頭,但是囿於「殳無刃」的舊說,誤定為矛的一種變形。直到前面曾提及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中出現的有銘文帶刀殳,方證實戰國時期除了無刃殳外,還有一種帶刃的殳。因此我們可以確認,戰國時期確有帶刃的殳。有的銅箍上帶刺球,也許後世狼牙棒一類兵器來源於此。
古代還有一種儀杖用的禮殳,積竹為棒,八棱,《說文‧殳部》:「建於兵車,旅賁以為是驅也」。漢代「執金吾」所持的金吾就是這種禮殳,禮殳通體銅制,兩頭鍍金,拿在手中金光閃閃,很是威武。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武將,善用棍棒,傳說他靠一條桿棒打出四百座軍州,因此宋軍中裝備多種棍棒。《武經總要》卷十六中有七幅宋代棍棒圖,有棒首增加刃器、兩端包鐵、鐏部加刺刃,棒杆縮短四到五尺,便成易於揮舞格鬥的短兵器,殺傷力自然提高。
俗云:「棍打一片,槍擊一點」,這是民間對殳、棍這類兵器的通俗評價。棍棒主要是一種打擊兵器,依靠人的力量使其獲得加速度時所產生的動能來擊殺對方。每一位古代將士都要經過嚴格的體能訓練後,才能在戰場上熟練發揮棍棒的最大效用,然而在防禦能力隨時代演進而呈倍數成長時,棍棒類兵器對上堅實的頭盔和護身甲冑,殺傷能力嚴重縮減,因此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便如同前述數樣兵器,遭到淘汰或列為裝飾之用品。
第六節 左砍右劈逞神威
這一節我們將砍擊類兵器合在一節共同研究。斧、鉞、戚均屬斧類砍擊的弧形圓刃格鬥兵器,差別只在於斧小於鉞,而戚小於斧。斧鉞的淵源十分悠久,約有幾十萬年以上的歷史。在北京周口店遺跡的C層(最下層)曾出土過多種石斧,如笨斧、踵斧、利斧等,都經過人工錘打、加工;而再其他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陸續有石斧出土。
《說文解字‧斤部》:「斤,斫木斧也」。段玉裁注:「凡用物斫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則謂之斤」。斧是上古時代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殺傷敵人的主要利器,故應用範圍極廣;因此凡帶「斤」旁的漢字,多含有斬截、折取的意思。如:
新──取木也。
斫──擊也。
斯──折也。
斨──方銎斧也。
斬──截也。
斧又稱戚、揚、劉、鈇,用金屬鑄造才成為鉞。《廣韻》:「鉞,斧也」。兵書《六韜》:「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鉞」。古書中斧鉞並提,孰大孰小,有時實不易區分,因為特點均為扁平,有弧形的寬刃及孔洞;欲區分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裝柄方式的不同,越用繩索穿孔將鉞與斧固定,斧則是以銎授柲。金屬的斧大約出現於3500年以前,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出土了一把銅戚,通長23.5釐米,寬12釐米;後部有「內」、寬2.9釐米,有一方穿孔,用來縛柲;中部隆起,橫切面成橢圓形,刃部略為外移,內與身之間有闌。這是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銅斧,也是最早的青銅兵器之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夏代軍隊已經裝備了斧鉞。《史記,殷本紀》:「桀為虐,政荒淫,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商代生產的斧鉞種類很多,型式優美,質料良好,鑄造雕刻精美,顯示銅斧至商代已有相當時間的演進。殷墟出土的商代銅斧,仄面看不對稱,多為空頭斧,刃作凸形,略外出;周代銅斧亦有空頭者,其大多數均以管形銎容柄,其管筩並非為今之斧銎為長方形,仍係圓形,故管體上有一孔或數孔,以安定木柲,但亦有方形銎容柄之斧類見於周代。儘管周代斧鉞承襲商代遺制,但從出土實物觀之,形體一般不大,殺傷效果亦不如戈矛,似乎逐漸降為裝飾及儀仗用兵器,是以《周禮‧考工記》對於斧之為兵,記載獨形簡陋,僅曰:「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即周代的青銅斧中,錫的含量約百分之二十;據考古工作者化驗,周代空頭青銅斧中的化學成分為:
天然銅:55.2﹪
鉛 :17.3﹪
錫 :15.3﹪
鐵 :4.4﹪
銀 :0.012﹪
金 :極微量
可知《考工記》僅示鑄斧時金錫合用之成分,又因斧形極不一致,長短寬窄各異,亦難指示尺度。斧鉞的刃部較厚,主要靠重量與利器砍斫,因此多為處罰、屠殺之器具,演變為刑罰之用途,《國語‧魯語上》也有以其為軍令殺人刑具之記載,後引申為執法、政權之意。《漢書‧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皇帝拜將封帥出征時,往往授斧鉞以權,可便宜行事。《尉繚子》等兵書都有此記載,《六韜‧立將》篇:「將受命……君操鉞持首,授將其柄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鋼鐵產量與純度不斷提高,可以製成沉重而鋒利的大斧,如三國名將徐晃便是以善揮大斧出名,於是斧鉞的地位又重新提高;諸葛亮曾因檢驗軍中戰斧質量多不可用,遂以百日時間親督工部重製刀斧,事後還寫了一篇《作斧教》,以告誡諸將戰斧之質量好壞實非小事,若臨敵,敗人軍事矣。晉以後,斧鉞的刃部加寬,握柄減短,砍殺能力又有所提升,唐代軍中流行用斧,依其式樣有長柯斧和鳳頭斧,並將斧列為常備兵器之一,由武庫令掌管。宋代亦有以大斧抗擊敵人成功之事蹟,南宋名將楊存中曾以長斧戰敗了金人的拐子馬:
「金以拐子馬翼進。存中曰:『敵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萬人操長斧,如牆而進。諸軍鼓譟奮擊,金人大敗。」
王德也曾以一萬名長斧手大破兀朮的十萬鐵騎:
「兀朮以鐵騎十萬夾道而陣。德曰:『賊右陣堅,我當先擊之』。麾軍度橋首,犯其鋒。一人披甲躍馬始出,德引弓一發而斃。乘勝大呼,令萬兵持長斧如牆而進,敵大敗。」
但在火器出現並大量使用後,斧鉞就少於戰場上活躍,雖然在城市防禦和水軍作戰上還有利用價值,藉以砍殺攀城敵人、攻城器具;或是斬截敵艦帆纜,使之失去控制而動彈不得。而步、騎兵戰中便少見其蹤影,僅在於皇帝的鑾儀、大將的衛隊、扈從中捧持,以示威儀;因此多在裝飾藝術下工夫,如同戟的演變一般,成為「中看不中用」的器物。
第二章‧結語
嚴格說起來,這篇報告並不能算是正式的研究,不過是以長兵器的範疇簡略介紹一番,而無深入對任何一項器物作深入、詳盡的探討,我想,這是以後作學問應該注意的地方。最後我想以三代的車戰介紹作為結論,並藉此對之前所談論到的長兵器回顧一番。
從《尚書‧甘誓》的記載來看,夏朝之軍陣,每車有士兵三人:車左、車右和馭者。孔安國解釋為:車左持箭射敵,車右執戈、矛退敵,馭者是駕車的車把士。用弓箭可遠距離殺傷敵人,這與戰車速度快、近距離的自我防衛能力低之特點有關;用戈矛等長柄武器則是為了近戰,以一定的距離取得對佔的優勢。這種裝備體現了車兵裝備的基本方向:即盡可能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以減少近戰時的威脅,從而加強自我防衛能力。由此可見,夏朝車兵作戰之機動性仍然很不足。
在安陽遺址發掘中,可知商代車兵是以五車為隊,每車也是士兵三人,裝備與夏朝相同;不同的是,商代每車另配步兵一隊,戰爭時,兵車在前,步兵在後,以步兵彌補車與車之間的空隙。這顯然是為了提高車兵艦戰作戰的能力,加強自我防衛,並克服機動性差的缺點。因此車兵與步兵相配合,便成了後世車戰裝備的不逾法規。
周朝時,車兵裝備規模有了大的變化。《周禮‧小司徒》鄭玄注引《司馬法》說,每一成三百戶人家,出革車一乘,甲士十人,徒兵二十人。每車甲兵由三人便為十人,武器裝備也就有所變化。從出土的舟車可知,武器裝備除了弓箭、戈、矛外,長柄者增加了戟,另有短兵器劍;士兵防身裝備則有盔甲和盾牌,因此車的形制也必然相應增大。周車外形仍是單轅、雙輪、方形車廂,車廂尺寸已達1.3─1.6米,但即便如此,十名帶甲士兵仍無法在如此空間施展手腳;故必然有徒步持劍、盾甲士護持在戰車四周,以步戰對敵攻擊。
另外關於周朝車兵記載是《左傳‧成公元年》引自《司馬法》的一條注文,說是戰車一輛,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共七十五人。後世兵書多沿用此項記載解釋周代車兵編制。《曹公新書》還近一步解釋這七十五人分為三隊:前拒,左、右角各一隊,如此一隊二十五人,合於步兵一兩之數,並將車兵、步兵的編制統一;還間接證明了《小司徒》注文中說的甲士十人,並非全置於車上,大約同《左傳》引文般僅三人在上,七人在下防衛而仍成一體;既保留了夏、商以來的車兵形式,也能組成如《曹公新書》中所說的前拒隊。由此可知,車兵除了與步兵配合作戰外,還增加了近車防護人員,改變了夏、商以來那種甲士僅乘車作戰的制度;而成為亦步亦車,互補缺失,彼此照應。然各種資料的不同,僅在於車、徒人數有多少,這很可能是反映當時每車裝備的不盡相同而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周制每車只有十人,是依據《孟子‧盡心》章中說,武王伐殷,「革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呂氏春秋‧簡選》中也有相似的話。若把「虎賁」理解為甲士,與《周禮‧小司徒》注所引的那條史料相符,只是漏掉徒兵的數目。因此這條記載是不完全的,而且《尚書‧牧誓》記載是「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虎賁是步兵,不是甲士,孔傳釋為百夫長,那麼戎車三百乘,是配步兵三萬人,每乘百人。有注家說這是取其「全數」,即每車七十二人,四捨五入為一百人;即便如此,要說每車甲士十人也是缺乏根據的。總之,按照車兵裝備的發展過程來看,周時的車兵不應該只有甲士而不配備步兵,因此說每車甲士十人是不準確的一種說法。至於春秋戰國以後,不在這次討論範圍中,故於此不加以贅述。
附註:
1刀槍劍戟十八般──中國古代兵器 p.31 段清波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
2 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p.15-16 李少一 劉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3 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p.21-22 李少一 劉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4 中國兵器史稿 p.65 周 緯撰 明文書局 1981年5月
5 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p.18 李少一 劉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6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p.19 李少一 劉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7 同(註1)p.5
8 中國軍事史 第一卷 兵器 p.21 韋鎮福 田昭林 張 醒 楊伯時 執筆 解放軍出版社 1990年
9同(註4) p.103
10.同(註4) p.104
參考書目: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周禮注疏 冬官考工記 注漢‧鄭玄 疏唐‧賈公彥 主編‧李學勤 台灣古籍出版 2001年10月
刀槍劍戟十八般──中國古代兵器 段清波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
三禮通論 錢 玄著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10月
干戈春秋──中國古代兵器史話 李少一 劉 旭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年9月
中國古代兵器 王兆春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年11月
中國兵器史稿 周 緯撰 明文書局 1988年2月
中國古代兵器圖集 成 車 鍾少異編著 張博智 張 濤繪圖 解放軍出版社 1990年9月
中國軍事史 第一卷 兵器 韋鎮福 田昭林 張 醒 楊伯時執筆 解放軍出版社 1983年5月
中國古代士兵生活與征戰 劉洪濤 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12月
古代兵器史話 楊 泓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年5月
周禮 錢 玄 錢興奇 王華寶 謝秉洪 注譯 岳麓書社出版發行 2001年7月
新定三禮圖 宋聶崇義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宋淳熙二年本影印,原書版框高二一二毫米,寬一五五毫米 1984年6月
撰文者:彥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版權的問題是這樣的, 那電子報已經結束了, 我也不知道怎麼瓣... 這又實在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先貼上來, 如有問題, 我就下架)
Thursday, March 22, 2012
Wednesday, March 21, 2012
number talks
I was talking about basketball with some people online these few days. One of the stats of one player became a topic, Assist.
The point I was trying to argue was that assist of a player meant more than his willingness to share the ball. It also meant how often a player possess the ball on court. For example, a point guard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brought the ball up the court. So it is natural for that position to have more assist than most other players. It also applied to the star players, because they also have more chance to possess the ball. The more chance a player could put his fingers on ball, the more freedom for him to do as he wish. A star player in this case can put the ball on the ground, driving to basket; or he could shoot on the spot; or he could pass to make an assist.
The more I thought about this, the more I dealt deeper into the stats, for games, for players.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co-relations within a player's stats. Like the assist(apg) and scoring(ppg). It is indeed true that most of high scoring players do have more assists than most other players.
But it is more interesting about the game stats. What I meant by game stats is that, after each game, there are more than three accounts of that game on the NBA recap page. The most obvious are, game story, box score, and play-by-play. If I just looked at box score, it seemed it provided a complete picture of how the team and each player are performed in one game. Bu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game results. It seemed that in a close game, a play-by-play may be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game results.
If I looked at game stats, I can see how each player and each team performed, across the whole game. But it does not tell how do one react in the fourth quarter? A player could perform badly the whole night, except in the final minutes. The chance of that may be surprising, as the game draw near, and each player's focus is up. So these two stats tells something different about games. In a purely stats sense, box score is a pure stats. Play-by-play is more like a chronicle, which provided with much less stats, but more narration. By tracking box score of each game of each team, I might be able to learn how a team is performing. For example, I could look at assist stats of each team and learn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play. Because I believe that apg of a team tells me how aggressive the team is running the basket. By studying the play-by-play, I learned each player's flow, do they heat up fast; or do they start slow? Who is more focused, who performed worse...
This leads me to wonder about how we could approach the history study. How should we view about stats from history. And what kind of stats should we collect? How we could use the timeline as a tool, which we need to ask, what should we use it for? The stats at one point of time, how doe it fit in a timeline?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can we draw between each stats?
The point I was trying to argue was that assist of a player meant more than his willingness to share the ball. It also meant how often a player possess the ball on court. For example, a point guard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brought the ball up the court. So it is natural for that position to have more assist than most other players. It also applied to the star players, because they also have more chance to possess the ball. The more chance a player could put his fingers on ball, the more freedom for him to do as he wish. A star player in this case can put the ball on the ground, driving to basket; or he could shoot on the spot; or he could pass to make an assist.
The more I thought about this, the more I dealt deeper into the stats, for games, for players.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co-relations within a player's stats. Like the assist(apg) and scoring(ppg). It is indeed true that most of high scoring players do have more assists than most other players.
But it is more interesting about the game stats. What I meant by game stats is that, after each game, there are more than three accounts of that game on the NBA recap page. The most obvious are, game story, box score, and play-by-play. If I just looked at box score, it seemed it provided a complete picture of how the team and each player are performed in one game. Bu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game results. It seemed that in a close game, a play-by-play may be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game results.
If I looked at game stats, I can see how each player and each team performed, across the whole game. But it does not tell how do one react in the fourth quarter? A player could perform badly the whole night, except in the final minutes. The chance of that may be surprising, as the game draw near, and each player's focus is up. So these two stats tells something different about games. In a purely stats sense, box score is a pure stats. Play-by-play is more like a chronicle, which provided with much less stats, but more narration. By tracking box score of each game of each team, I might be able to learn how a team is performing. For example, I could look at assist stats of each team and learn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play. Because I believe that apg of a team tells me how aggressive the team is running the basket. By studying the play-by-play, I learned each player's flow, do they heat up fast; or do they start slow? Who is more focused, who performed worse...
This leads me to wonder about how we could approach the history study. How should we view about stats from history. And what kind of stats should we collect? How we could use the timeline as a tool, which we need to ask, what should we use it for? The stats at one point of time, how doe it fit in a timeline?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can we draw between each stats?
Video game idea
What did Sacrifice impress me the most?
The creativity and production value in the game was and still is the most impressive aspect of the game to me personally.
The first was the magic system. The magic system was and still is the best in video game. There are still no magic spells nowadays can get close to the impressiveness of this game. The effect of the magic spells felt so real and physical. The animation of characters casting those spells involved chanting and hand gestures. These add to the whole spell experience. The spells in most other games always have fancy lightening and dancing. But they don't feel powerful or physical to me. Sacrifice's spells gave me that feeling. I don't need fancy lightening, but I want to see the results and feeling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spells. I felt that the spells in Sacrifice was also integrated into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game. Some of the spells were powerful enough to alter the terrain permanently. That was a grandeur sight.
The second was the character creation. This includes the monsters players can summon, the villages players supposed to help or destroy, other wizards or magic casters, and gods themselves. All of these took great creativity and talents from game designers and voice actors, and script writers to work together. The creatures they created was purely joy. They were hardly seen in any other games, maybe except dragons.
The third thing I loved about the game was its control system, especially its camera control. The game does not give you a strafe and jump, that's the only things I'd like to complain. But the for a magic casting game, those two things does not really hurt that much. Besides, the camera control was very superb that these two obstacles were easily overlooked. Camera control seemed standard enough from the beginning. There's a cursor on the screen player can move up and down the screen to tilt the camera vertically. cursor to the right and left can move the camera to swirl around, and eventually see what's behind the characters players are controlling. While doing all those things, players could still issue magic spells from any angle. The left mouse control was for attack. But the right mouse control was for other kind of control. I love the setup. Although I did not use much of the setup. I think it has a very good potential. It eliminates many permanent UI on the game screens.
----------
I always feel that chinese fantasy is an even better background for video games. Because of its martial art legend, with chi gong. But it is very sad that there's no Chinese can do anything about it...
The creativity and production value in the game was and still is the most impressive aspect of the game to me personally.
The first was the magic system. The magic system was and still is the best in video game. There are still no magic spells nowadays can get close to the impressiveness of this game. The effect of the magic spells felt so real and physical. The animation of characters casting those spells involved chanting and hand gestures. These add to the whole spell experience. The spells in most other games always have fancy lightening and dancing. But they don't feel powerful or physical to me. Sacrifice's spells gave me that feeling. I don't need fancy lightening, but I want to see the results and feeling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spells. I felt that the spells in Sacrifice was also integrated into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game. Some of the spells were powerful enough to alter the terrain permanently. That was a grandeur sight.
The second was the character creation. This includes the monsters players can summon, the villages players supposed to help or destroy, other wizards or magic casters, and gods themselves. All of these took great creativity and talents from game designers and voice actors, and script writers to work together. The creatures they created was purely joy. They were hardly seen in any other games, maybe except dragons.
The third thing I loved about the game was its control system, especially its camera control. The game does not give you a strafe and jump, that's the only things I'd like to complain. But the for a magic casting game, those two things does not really hurt that much. Besides, the camera control was very superb that these two obstacles were easily overlooked. Camera control seemed standard enough from the beginning. There's a cursor on the screen player can move up and down the screen to tilt the camera vertically. cursor to the right and left can move the camera to swirl around, and eventually see what's behind the characters players are controlling. While doing all those things, players could still issue magic spells from any angle. The left mouse control was for attack. But the right mouse control was for other kind of control. I love the setup. Although I did not use much of the setup. I think it has a very good potential. It eliminates many permanent UI on the game screens.
----------
I always feel that chinese fantasy is an even better background for video games. Because of its martial art legend, with chi gong. But it is very sad that there's no Chinese can do anything about it...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A: I love my cat.
B: What? How can you love a cat? Dog is much better.
A: Really? Dog is too much for me...
B: No... Dog is so happy, energetic, and loving. Cat is cold and unpredictable.
A: Wow, cats really make "big" impression on you...
B: Yeah, that's why I just could not understand how can anyone love cats?
A: Well, it's easy... It just like the way you feel about dogs.
B: But they are cold and distance.
A: They can show affection too.
B: I wonder what feels like loved by a cat.
A: Hehe, it is just like being loved by a dog.
I have no clue what I am doing here... lol
B: What? How can you love a cat? Dog is much better.
A: Really? Dog is too much for me...
B: No... Dog is so happy, energetic, and loving. Cat is cold and unpredictable.
A: Wow, cats really make "big" impression on you...
B: Yeah, that's why I just could not understand how can anyone love cats?
A: Well, it's easy... It just like the way you feel about dogs.
B: But they are cold and distance.
A: They can show affection too.
B: I wonder what feels like loved by a cat.
A: Hehe, it is just like being loved by a dog.
I have no clue what I am doing here... lol
Tuesday, March 20, 2012
a little note
My mom does not watch a lot of movies. There are even less movies that she really liked. So it is special to see her eyes moistened after a movie. That movie was 武士的一分, a Japanese movie about samurai.
上次看唐山大地震時, 媽媽也很喜歡.
上次看唐山大地震時, 媽媽也很喜歡.
書鈔
"暴風雨"
普洛斯彼羅:
快活起來吧.
我們的表演就到此結束: 這些演員,
我們已經說過, 都是一些精靈,
現在已化為一陣薄薄的空氣,
像這場憑空虛構的夢幻一樣,
高聳入雲的城堡, 豪華的宮殿,
莊嚴神廟, 甚至整個地球和
地上的萬物, 都會消亡,
像這場虛幻的演出一樣消失,
不留下一縷煙痕: 我們不過是
構成夢幻的材料, 我們短暫的一生
最終也是止於永眠一覺.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 張隆溪譯,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第二刷, 第八章, 152 頁)
...我們所謂 "表現", 主要是指本能衝動在筋肉活動和腺活動中得到自然宣洩, 也就是說, 像達爾文說 "情感的表現" 時那種意思; 其次是指一種情緒在某種藝術形式中, 通過文字, 聲音, 色彩, 線條等等象徵媒介得到體現, 也就是說, 在它的能量被釋放在適當的受體活動中時, 就已經表現了一半. 當它外在化為具體的象徵並傳達給別人時, 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在本來的心理學意義上的表現和在藝術意義上的表現, 都能夠減輕心裡的負擔, 給人以快樂. 憂鬱中的快樂正是表現的快樂, 是讓引起痛感的情緒暢快宣洩而不人為地去壓抑它. 讓我們用失戀的情形來做例子. 愛情意味著朝向一個目標的努力, 即求得被愛者用愛情作回報. 一旦得不到回報, 愛的活動就受到阻礙, 不能達到它的目標. 於是它產生出給人痛苦的失望. 在這失望當中, 生命力的發揮改變了方向, 從朝向固定目標的努力變成沉思這一努力的失敗. 對痛苦的這類沉思是憂鬱的一種, 它使遭到阻滯的精力得以宣洩. 主體雖然從外在方面看來似乎無能為力, 但在精神上卻是活躍的.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憂鬱總是摻雜著一點快感在其中. 通過變痛苦為快樂的的這種微妙辦法, 人的心裡總在努力恢復由於外力阻礙而失去的平衡.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 張隆溪譯,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第二刷, 第九章, 163 頁)
普洛斯彼羅:
快活起來吧.
我們的表演就到此結束: 這些演員,
我們已經說過, 都是一些精靈,
現在已化為一陣薄薄的空氣,
像這場憑空虛構的夢幻一樣,
高聳入雲的城堡, 豪華的宮殿,
莊嚴神廟, 甚至整個地球和
地上的萬物, 都會消亡,
像這場虛幻的演出一樣消失,
不留下一縷煙痕: 我們不過是
構成夢幻的材料, 我們短暫的一生
最終也是止於永眠一覺.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 張隆溪譯,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第二刷, 第八章, 152 頁)
...我們所謂 "表現", 主要是指本能衝動在筋肉活動和腺活動中得到自然宣洩, 也就是說, 像達爾文說 "情感的表現" 時那種意思; 其次是指一種情緒在某種藝術形式中, 通過文字, 聲音, 色彩, 線條等等象徵媒介得到體現, 也就是說, 在它的能量被釋放在適當的受體活動中時, 就已經表現了一半. 當它外在化為具體的象徵並傳達給別人時, 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在本來的心理學意義上的表現和在藝術意義上的表現, 都能夠減輕心裡的負擔, 給人以快樂. 憂鬱中的快樂正是表現的快樂, 是讓引起痛感的情緒暢快宣洩而不人為地去壓抑它. 讓我們用失戀的情形來做例子. 愛情意味著朝向一個目標的努力, 即求得被愛者用愛情作回報. 一旦得不到回報, 愛的活動就受到阻礙, 不能達到它的目標. 於是它產生出給人痛苦的失望. 在這失望當中, 生命力的發揮改變了方向, 從朝向固定目標的努力變成沉思這一努力的失敗. 對痛苦的這類沉思是憂鬱的一種, 它使遭到阻滯的精力得以宣洩. 主體雖然從外在方面看來似乎無能為力, 但在精神上卻是活躍的.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憂鬱總是摻雜著一點快感在其中. 通過變痛苦為快樂的的這種微妙辦法, 人的心裡總在努力恢復由於外力阻礙而失去的平衡.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 張隆溪譯,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第二刷, 第九章, 163 頁)
Tuesday, March 06, 2012
batter needs good butter
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utter
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utter,
But, she said, The butter's bitter;
If I put it in my batter
It will make my batter bitter.
But, a bit of better butter
Will make my batter better.
So, she bought a bit of butter
Better than her bitter butter,
And she put it in her batter
And the batter was not bitter.
So, 'twas better Betty Botter
Bought a bit of better butter.
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utter,
But, she said, The butter's bitter;
If I put it in my batter
It will make my batter bitter.
But, a bit of better butter
Will make my batter better.
So, she bought a bit of butter
Better than her bitter butter,
And she put it in her batter
And the batter was not bitter.
So, 'twas better Betty Botter
Bought a bit of better butter.
different qin luo fu
" Where are you going, my pretty maid?"
"I'm going a-milking, sir," she said.
"May I go with you, my pretty maid?"
"You're kindly welcome, sir," she said.
"What is your father, my pretty maid?"
"My father's a farmer, sir," she said.
"Say, will you marry me, my pretty maid?"
"Yes, if you please, kind sir," she said.
"What is your fortune, my pretty maid?"
"My face is my fortune, sir," she said.
"Then I can't marry you, my pretty maid!"
"Nobody asked you, sir," she said.
"I'm going a-milking, sir," she said.
"May I go with you, my pretty maid?"
"You're kindly welcome, sir," she said.
"What is your father, my pretty maid?"
"My father's a farmer, sir," she said.
"Say, will you marry me, my pretty maid?"
"Yes, if you please, kind sir," she said.
"What is your fortune, my pretty maid?"
"My face is my fortune, sir," she said.
"Then I can't marry you, my pretty maid!"
"Nobody asked you, sir," she said.
rhymes for remembering
Thirty Days hath September poem
Thirty days hath September,
April, June and November;
February has twenty eight alone
All the rest have thirty-one
Except in Leap Year, that's the time
When February's Days are twenty-nine
------------
Thirty days hath September,
April, June and November;
February has twenty eight alone
All the rest have thirty-one
Except in Leap Year, that's the time
When February's Days are twenty-nine
------------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