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4, 2011

古代和現代的口號

如果說古代和現代的世界有任何的不同, 我覺得最大的不同處就是現世所提倡的口號和古代大不相同. 自由平等民主, 大概只要是現代人都聽到耳朵流出油來的口號. 但是, 在古代, 我似乎很少看到同樣的名詞. 注意我這裡說的很少看到同樣的名詞. 因為, 我知道雖然相同意思的名詞似乎沒有, 但是相同意思的句子則是有的. 這似乎是一個很小的差別, 但是, 實際上是一個很有趣, 也很有意義的現象. 反觀古老中國, 那時的口號喊的最響的似乎是禮義廉恥, 仁義道德.

從近一百年來的中國歷史來看, 中國人無法真正跳出一個圈圈. 這個圈圈就是中國本身. 這是啥意思呢? 也就是說, 當我們提到自由平等民主的時候, 就會有人說這不是中國的. 也就是說, 好像實行了自由平等民主, 中國就不是再是中國了. 說這話的人可以分成幾種. 一種是政客, 一種是尋找中國意識的人, 另一種是對西方含有敵視的人, 還可以再分下去. 但是, 我不打算做這事情... 我也是其中一種. 我會把我自己歸於那種希望找到中國意識的人.

啥是學找中國意識的人呢? 這是啥意思? 我的解釋是, 希望可以把古代中國的口號和現代的口號銜接上. 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說, 現代中國人的意識裡, 所有古中國的口號通通都是為了個人修身的道德. 這也就是, 梁啟超說的, 中國人只注重私德, 忽略了公德. 我個人覺得, 這是一種不完全的講法. 但是, 不容易反駁的想法. 不容易反駁的想法, 是因為, 在語法上, 禮義廉恥, 仁義道德, 的確有個人修身的意像. 不完全的講法, 是因為, 當我們回去看古中國口號的來源時, 每一個字又都可以有另外的意義. 這些字就像多變的精靈, 在語法上, 和文法上, 甚至在前後文的對照下, 變化似乎無窮盡.

最明顯的例子, 實際上是禮. 這是自清末一來就飽受評議的字. 禮經在經過孔子之後的幾千年裡, 成為三經. 這三經實際上, 大部分和個人修身無關係. 周禮又叫周官, 紀錄了周朝時的官制和其內容. 儀禮又稱禮經, 紀錄了周朝平日生活送往迎來的禮儀. 禮記, 又分大載禮記和小載禮記, 紀錄一些生活上更瑣碎的禮儀, 還有更重要的是孔子之後的一些學術思想. 裡面有任何個人修身的部分, 禮記佔了大多數. 其他如周官, 實際上是一個提供研究政治制度的來源. 儀禮和禮記則提供了古代人類社會學的資料. 在所有古中國的口號裡, 最能和現代口號銜接的, 應該是禮. 因為如果要把禮直接翻譯成現代的名詞, 制度, 或許是最貼切的譯法. 可是, 這是困難的. 因為在語法上, 禮已經是和法徹底分家了. 一般人提到禮, 最先想到的是禮貌. 而不是憲法之類的東西. 但是, 對於禮教和律法的從新認識對於銜接古中國和現代世界卻非常重要. 幾乎是刻不容緩. 因為, 只有從新認識, 才能夠不再盲目的推崇或仇視.

這裡也有一個需要說明的現象. 也就是說, 現代絕大部分倡導自由的學說或學者, 都有一個最基本的共識. 那就是, 自由, 並不是絕對的自由. 這個自由, 必須是在一個前提之下, 才能真正存在. 這個前提, 實際上就某種限制. 而大家對平等的認識, 也絕不是以為天下人都是一樣的材質, 有相同的環境. 而現代民主理論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出來之後, 民主, 這一名詞實際上也走向了禮的命運. 也就是說, 民主這一詞在語境裡也變成了多變的精靈. 所以提民主不如一當時的需要, 把行政司法和立法提出來, 才能夠比較正確的表述意思. 而也就在這些大前提之下, 禮和自由平等民主也才能夠銜接. 一旦銜接上, 我們要問的是, 如何可以有一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禮教和律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