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5, 2010

九一八事變史述的鈔錄和簡單感想

我看到有關的只有提到說, 俄國為了避免不和日本作戰, 他們願意放棄東北利益. 東北也就變成日本跳攻俄國或著中國的基地. 白俄在東北和日本合作... 等等... 好像那時候, 史達林那時候正在他三個五年計畫裡的第一個. 當然如果再加上共產黨的東西, 那就稍多一點. 但是即使如此還是太少了... 以俄國侵略東北超過七十年的歷史, 再加上共產黨的威力, 未被發覺的資料絕對是要多的多.

------------------

我基本上認為 sevenstar 提到當時如果東北軍就地抵抗的話, 日本的溫和派 "說不定" 可以抬頭是可能的. 但是, 這種可能的東西也可以反咬你一口... 你也可以說, 如果抵抗的話, 以當時兩國的民情很可能直線上升, 而爆發大戰.... 如果又像中東路那樣, 東北軍中看不中打... 這種假設沒啥大意思... 如果說要談論歷史上的人物, 應該就發生的史實來論斷.

蔣到底打不打, 這是很容易可以知道的. 他的直轄部隊絕對打. 五三慘案之後幾天, 日軍就猛攻駐守在附近的國軍. 國軍連撐三天, 死一千多人, 之後, 接到命令後才撤退. 五三慘案最後由外交途徑勉強解決. 在此之後, 日本政治方面是溫和派當權, 在九一八之前, 兩對兩國最高政府官員為了萬寶山事件, 中村事件展開溝通和談判. 以外交來說, 兩造都希望和平解決事件. 而以中國來說, 當時汪精衛胡漢民在廣東另組政府, 政府軍要征討; 共產黨在江西, 政府要征剿; 另外還有長江嚴重的水災. 對於中國政府, 處境非常困難. 九一九, 征討廣東的軍隊撤回; 之後剿共國軍也退後, 結果根據共軍的敘述是, 他們又得到了大勝, 並且誇耀打死三萬國軍.

再來說東北軍. 東北軍為數的確是不少, 但是九一八之後, 關東軍在日本政府的十二到金牌下, 也無法真的增兵或著是大的軍事行動. 他們怎麼辦呢? 那就收買中國自己的軍隊... 當時所收買的軍隊, 至少就有五支. 和馬占山將軍炸橋阻止叛軍來黑龍江省, 結果又予日軍藉口修橋進攻黑龍江省. 另外, 張學良在事件一開始就在錦洲設行帳, 也就是指揮總部. 他要等待政府的政策...

中東路的地段呢? 那可是俄國的... 他們怎麼辦呢? 沒關係, 俄國通知日本, 我們不會打攪你. 請打中國軍...

所謂不抵抗, 並不是一種主義, 更不是一種政策. 這是當時的外交環境下所產生的共識. 就因為日本本國的政治如此複雜, 這是希望在盡可能的情況下, 不要發生戰鬥而致使關軍少壯派得到外交失敗的藉口而可以進行實質作戰. 日本當時自身的經濟在一戰後, 大受困窘, 造成社會不安. 因為, 社會不安, 結果造成民粹, 滿蒙論本就是多年的政策, 現在大大抬頭. 少壯派軍人趁時而起, 早在前幾年就醞釀政變, 1931 年三月就有一次失敗的政變. 九一八之後, 十月又有一次失敗的政變. 這使的日本政府對於控制關軍的力量大大縮小. 這也是我也認為東北軍應該就地抵抗的原因. 因為如果抵抗成功, 使關東軍傷亡慘重, 的確日本政府的地位會大大提升. 但是, 要知道, 在九月廿一日, 駐朝鮮的日軍就擅自開上來了, 這已不光是關東軍一個地方軍的力量. 上面有提到朝鮮軍需要天皇的命令, 但是, 對於日本政府而言, 可怕就在這裡. 朝鮮援軍到過了鴨綠江, 就屬關東軍, 至於數量我不是很清楚. 另外, 關東軍也不是一萬人, 而是有四萬人. 就地抵抗到底能夠怎樣, 我覺得結果很難說... 依照那時日本國情, 關東軍實際上很希望中國軍開槍抵抗... 關東軍在此之前, 他們上給日本政府的報告和日本外交官的報告就相互衝突. 關東軍的報告總是中國軍隊開槍了, 外交部的報告總是, 沒有沒有, 沒開槍... 而一旦開槍, 東北軍是否能夠支持? 中東路事件會不會重演? 在國聯的時候怎麼申辯? 這一切都是當時中國政府的考量.

但是, 最重要的地方還是在國民政府本身. 九一九, 國民政府就馬上召開特別會議. 並電蔣中正回京. 他們另外請蔡元培等到廣東要求一起應付對策. 之後為了解決黨爭問題, 有了上海會議, 廣東代表提出說軍人不可以當國家主席, 軍人不可以當五院院長等等, 於是黨爭繼續. 宋慶齡稱上海會議是, 只為黨爭, 而完全不顧及國家和人民. 到了十二月, 國民政府提出設立錦州為中立地區, 但是, 那時黨爭日熾, 中央無人能夠做決定. 十二月十五日, 蔣中正被逼下臺, 汪精衛政府未能給予錦州的東北軍強力支持, 錦州失陷.

---------------

當時國府在九月組成特種外交委員會專門針對九一八, 在十一月的時候有七個主要的觀點:

一. 判斷日本軍政策必達到完全佔領東三省為止. 日外交當局已逐漸追隨日軍部行動. 故一切觀察判斷, 應以軍事為前提.

二. 判斷日本將以鏟除我在東三省號令機關為目的, 故我錦州軍政勢力必受攻擊. 所有日本在 "平津清濟滬寧武漢" 之各種陰謀, 全為達此目的.

三. 判斷國聯欲盡力削除日本之陰謀, 但因各國重要政策, 因其計畫皆未完成...因此國聯不能採取任何有利之制裁.

四. 判斷美國有必要時, 有運用九國公約, 出面對日本做有利抵抗之可能.

五. 判斷此次對日交涉, 中國在國際上必得最後之勝利, 此時一切政策, 宜以團結民心為要者. 對外策略: 第一中國無論如何絕先不對日宣戰; 第二需盡力維持各國對我之好感; 第三需盡力顧慮實際利害, 以錦州為限...軍事犧牲亦在所不惜...

六. 判斷此時仍需盡力表示中國政府對國聯之信任. 有三層利益: 第一可以減少國內人民責備政府之心理; 第二不致傷各國之感情; 第三將來運用九國公約對美較易說話.

七. 日本陸軍政策用盡時, 反陸軍政策之勢力必將繼起執政, 但此時期, 實現尚遠...

當時的政策不存在不抵抗政策, 也無所謂不抵抗主義. 九一八之後,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 這時候早已是聯絡國聯, 準備作戰. 因為他們早已知道國聯之不可靠.

當時為了促粵政府北上, 蔡元培陳銘樞等南下香港和孫科等會談. 九月雙方擬寧粵合作基礎如下:

一. 蔣主席引咎, 通電聲明, 俟統一政府成立, 即行下野.
二. 粵府亦通電引咎, 聲明非統一無以救國, 隨即取消粵府, 但不以蔣主席下野為條件.
三. 通電雙方同時發表, 目下停止互相攻擊.
四. 變更京滬戍衛組織, 希望粵方同志安心來京.

之後十月廿七, 大老們雲集上海, 胡漢民, 汪精衛, 蔣中正, 等等, 於是上海統一會議開始. 到十一月四日結束, 共六次會談. 談了不少東西, 例如軍政制度, 財政制度, 地方制度, 但是中心目的則是, 我之前提到的, 國府主席資格之限制(如軍人不能當主席), 權貴之剔除(主席不負責實際政治權責), 總司令職位之廢棄, 及軍人不得為五院院長等等(時蔣主席兼任行政院長)... 在此之後, 南京讓步. 但是他們又吵中全會委員的數量, 結果造成中委會委員的濫觴.

宋慶齡論上海會議我之前也提了一下, 這裡全錄:

國民黨已喪失其革命集團之地位, 統一會議, 櫌攘三月, 只以分配中委名額與大官高位為職志, 對於最大多數之民眾利益皆未計及.

之後粵政府又分裂, 胡汪分裂... 等到南京的中全會結束, 粵府中全會閉幕已經是十二月七日閉幕. 粵會閉幕前兩日, 胡漢民等通電要求蔣中正下臺. 中國在國聯提的錦州中立區方案, 在中樞無人的情況下, 撤回. 十二月十五日, 蔣中正辭職回籍. 一中全會於十二月廿一日京召開, 林森當選主席, 孫科當選行政院長, 蔣汪胡當選中執委常務委員. 可是三人互不能容, 蔣回老家, 汪稱病在滬, 胡稱病在粵. 政府完全失去中心. 一月三日東北軍撤出錦州. 孫科主政, 未及一個月, 軍事財政困難, 乃謁蔣於杭州, 邀汪於上海, 于右任則南下晤胡於香港. 一月十六日, 蔣汪會於西湖之澄廬, 商得蔣專任軍事, 汪主行政院之辦法. 一月廿一, 蔣汪同到南京, 政府改組, 胡漢民終究沒有來. 一週之後, 第一次淞滬戰役起.

資料來源是九一八事變史述, 梁敬錞著

從這裡, 問題的來源在我看是不夠獨裁... lol 如果是莫員外, Sevenstar 大概早就打起來, 而且勝利了...

另外, 我也覺得很奇怪, 為啥都無人提一提滿族的動向呢? 是因為他們已經是太少數了, 連提都不用提了, 還是說有其他因素, 我很是好奇.

------------------------------------------------


不抵抗並無政策可言. 所能找到相關的文件都只是九一八事變之前, 相關人員互相間的電報. 告訴對方要小心, 不要接受關東軍的挑釁. 根本無政策可言. 更遑論主義. 更何況, 不接受挑釁事並不是 "不抵抗". 老在說不抵抗的, 是完全無視於中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在之前外交上的努力. 九一八之前, 兩國政府都試圖在小心渡日子. 這之後的變數, 問題實際上並不是之前那口口聲聲的 "不抵抗政策". 而是當時和之後政府的黨爭.

有關東軍的軍數, 你怎麼講都不對. 首先我手邊九一八事變史述裡, 根據當年外交部的白皮書, 全東北關東軍兩萬多人, 再加上在鄉軍人, 四萬人數有. 另外, 就算這資料不準確, 你也承認, 朝鮮日軍的確是渡過鴨綠江. 渡過鴨綠江, 就屬關東軍, 那一萬人數字基本上不對. 一萬人的數字據史述裡也有提到, 那是關東軍自己對外宣稱的. 還有, 這四萬人的人數也近於維基上說的. 維基的人數是三萬到六萬六, 加起來一除, 四萬多. 我這裡提到兩個來源, 一個是史述, 一個是維基. 另外, 史述裡的東北軍人數是將近十八萬, 和維基的數目十六萬還算接近.

我沒有承認日本本土軍隊增援的不可能. 我認為如果抵抗後, 如果關東軍消耗過大, 則日本政府必然地位大增. 的確是可能使問題縮小, 甚至於沒有. 但問題是, 這些都是馬後砲... 也就是歷史的如果. 因為當時九一九時, 呈現在中國政府面前的是, 瀋陽的東北軍撤退, 日本關東軍已經佔領瀋陽. 九一九的時候, 宋子文正和重光葵在上海討論中村事件. 這時候的氣氛必然和我們現在後人看到的大不一樣. 日政府的無力, 關東軍如此強硬, 俄國竟然放棄北滿權益...這些都不是那些正看到事件發生的人所能完全看到的.

馬占山將軍被國民政府任命黑龍江省主席. 這是另一個明證, 這裡無所謂的 "不抵抗" 政策... 另外, 九一八並不是只有一天. 他之後的日子比當天發生的事情更重要. 每個政府都會遇到不能防備的事情. 而他們之後處理事情的狀況態度能力, 在我的認為才是更值得知道的事情.

你竟然問把蘇聯扯近來幹嗎? 俄國不就在那裡嗎... 中國能把他扯近來? 他人好好的巨大的在東北三省的北部. 不用扯, 早就在那裡七十年還多了... 沒錯, 七十載經營, 一旦拱手讓人? 不合常理. 他有啥企圖? 另外, 共產黨哩?

至於說給老蔣爭光. 實在是不瞭解. 他已經很光了, 還要怎樣光? 全中國人都知道他... 你們這些講話豪爽的都並不能真的從這事件中汲取教訓. 要瞭解其中的關鍵, 得要更正確的看整個事件, 而不是只要提到九一八, 就是不抵抗... 明末的時候, 崇貞皇帝秘密要找後金議和, 所以他可以專心處理流寇的問題. 結果秘密被發現, 朝野大嘩. 那個幫皇帝議和的不就是秦檜嗎?! 難道崇貞沒看到歷史教訓? 於是乎, 議和停止. 可是政府不能兩面作戰. 流寇問題, 不光是軍事問題, 更有經濟社會等等. 又絕對不是可以放手的, 然後只去和後金戰鬥... 哪有無身體可以去打架的? 最後崇貞上吊了. 殊不知道, 歷史的問題要找到癥結, 而不是一昧堅持, 不能議和不能議和... 這事情也一樣. 與其堅持在那虛無空有的 "不抵抗政策". 還不如尋找真正問題的癥結, 黨爭. 難道說, 黨爭的話, 蔣就可以脫離關係嗎? 不能! 當時的政府他是主席, 他能脫離關係嗎? 不行! 但是, 罵要罵到痛處, 而不是那個可憐的 "不抵抗"... 這裡有無啥現代人可學習的東西. 有很多很多. 但是, 只一個不抵抗, 學不到東西. 就算你不爽和談好像想給蔣反案, 你也得提些新東西出來... 口頭禪只能讓你爽. "如果" 也只能讓你感覺自己無敵罷了...

--------------------------------------------


黨爭的問體有多嚴重...
關東軍有鑒於國際壓力巨大, 決定要成立一個傀儡政府, 於是滿州國的構想於此而發.
當上海統一會議正在進行. 土肥原從東北到天津把宣統誘騙到東北.
滿州國的形成就開始了.
黨爭使中國政府失去時間, 更失去重心, 完全失掉推動對策的力量.
如果政府可以全心來對付這一事件, 宣統也不會那麼輕易的走掉, 而給別人製造一個滿州國的機會.
甚至 1932 年, 日本宣稱中國根本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因為他動亂無已.
這也是為啥唐德剛視現在中國海峽兩岸為一個必然之過程.
從袁世凱開始就希望達成對全國的統治, 最後在毛的手裡稍稍達成.
但是, 這只是初步達成. 因為, 九一八所遇到的黨爭, 中國(台灣香港大陸)也將會再遇到.
必須要從中找到可行的行政辦法, 一方面不是獨裁, 一方面不是像九一八時那樣, 黨同伐異而無法有效的任何事情.

人很容易提到一個事件就以一個口號來掩蓋所有的內容. 提到九一八, 就是不抵抗; 提到蔣中正就是獨裁; 提到油就想到胖... 但是有無人知道, 在九一八之前, 日本的幣原外相和中國駐日代表說, 希望要在他(幣原外相)還在的時候, 趕快讓中日兩國關係改善. 只有瞭解當時外面的環境和當時政府的本身的動亂, 才能真正有所實益. 看了不知道多少文章和討論, 不抵抗三個字一來, 啥都不用談了. 不僅討論雙方毫無所獲. 看的人也是一頭霧水, 浪費時間. 所以我說, 九一八, 關鍵不是不抵抗, 而是黨爭. 至少, 我知道我提出一點新東西. 而不是一個口頭禪.

----------------------------------------------------

俄國在拿破崙時代的焦土抗戰是主動的戰略, 中國九一八丟失領土不是因為自己的戰略.
而是他的誤判還有黨爭. 誤判所以造成了不抵抗的現象. 黨爭所以浪費任何有效的反應時間.

在民國廿年, 也就是 1931 年, 六月, 廣東政府的外交長甚至和日本的外交部接觸, 願意答應承認日本在東北的權利來換取武器和裝備...他甚至說, 日本和我政府(粵)都有共同目標要打倒蔣中正的政權... 九一八發生後三個月, 擴地幾十萬方里, 甚至到達福建, 他的口號是打倒賣國國民政府, 保衛蘇聯祖國...

另外, 有人說共產黨不是在江西嗎? 最好去看看, 東北也有共產黨. 就算是反共嚴厲之極的日本, 其治下的本土和朝鮮都有共產黨, 更何況是東北? 這應該是常識... 連台灣在光復的時候都有共產黨, 更何況是領土直接接壤的東北?

至於日本呢? 日本陸軍參謀部在十一月底前, 先後發了九次參部所能發出的最重的停戰命令, 臨參委命. 先後派了至少五個政府代表, 絕對制止事件擴大, 要求關東軍停止攻擊任何地方. 但是那時候, 中國政府在幹啥? 先是上海統一會, 從十月底到十一月初. 十一月初之後是四中全會, 為了委員名額, 粵政府分裂, 汪胡分手, 然後開會, 一直到十二月初, 再來是要求蔣下臺, 也要求張學友下臺. 只是還給他戴了一個名銜, 要他死守錦州, 又籌不出餉來... 宣統一被賺到東北, 十一月底一過, 早已被可能的十月政變嚇歪歪的日本政府, 現在又有多年來夢想成立滿州國的大好時機與最好的傀儡. 如此誘惑, 再也不能擋. 滿州國的體制法度一被關東軍設計好, 十二月十七日, 日本貴族院, 眾議院通過決議案通通對關東軍致最大敬意, 甚至天皇也下召獎勵. 報紙大大詆毀中國軍隊的暴行, 大大稱讚日軍的強訊有力之反應. 即使是友好如幣原外相, 在失敗的十月政變之後, 也早已無法再有作為. 同年十二月十七日, 若櫬內閣倒臺, 犬養毅組內閣, 支持關東軍.

再來, 有關國際聯盟的事情是又長又麻煩. 只是要知道, 九一八之所以重要, 並不光是因為他是抗戰的先聲, 他實際上是二戰的先聲. 在此之前, 國聯成功處理很多國際糾紛, 包括軍事糾紛. 但是經過 1931/9/19 到 1933初, 國聯徹底失敗解決九一八事變. 結果是日本退出國聯, 俄國進入國聯. 接著義大利侵入衣索比亞, 國聯無力作任何回應; 1935, 希特勒乾脆也退出國聯. 1937 年, 義大利也退出國聯.

黨爭無已時, 甚至搞不清楚狀況... 我盡量少提共產黨, 但是很可惜, 不能不提. 我盡量多提一些當時中國政府發生的事情. 因為我覺得很重要. 黨爭很正常, 但是黨爭有時, 團結有時. 而且要看準時間做啥事. 我認為要有底線. 全國人都要有一個底限. 過了這個底限, 不再黨爭. 大陸現在好像黨爭看不大到, 但是時間會來到. 台灣和香港黨爭很厲害, 底線哪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