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1, 2023

Book oEels by PatrikSvensson 讀後感

我剛看完 Book of Eels 這本書。  這書在圖書館架子上已經一兩年了。  我總是注意到它,但是總是沒有借閱。  我有點不瞭解, 鰻魚有啥好知道的。  當然另一方面, 除了日本鰻魚飯和中國傳統市場,我對鰻魚一點也不熟悉。  直到我看到幾部老肉介紹鰻魚的 youtube 影片。  我才知道鰻魚快絕種了!  因此終於我借了這本書。  


我看完一本書後喜歡上網讀讀別人的讀後感或者評論。  我在 goodreads 網站上看到的第一個評論讓我哈哈大笑。  這位讀者寫了一篇很長很長的評論。  基本上是說這書不怎麼樣,而且應該改書名,改成 【和爸爸釣鰻魚】。  我有點同意他說的這一點。  這位讀者是一位素食者, 他對釣魚這一活動很反感, 所以當書裡提到鰻魚業者說只有繼續保持歐洲傳統鰻魚業的存在, 人類才會持續對鰻魚這物種感興趣,這句話使這讀者感覺作嘔。  他用他自己做例子, 當他看到題目的時候就很感興趣, 因為他本身對鰻魚也是一點都不了解。  而這, 不過是證明鰻魚業者的話站不住腳。  我記得當我讀到那句話時,我也有點怪怪的。  我覺得那鰻魚業者提到的就是經濟價值, 使人真正去和他周遭的環境交流,是一句實在話。  但是也很可悲, 因為當我們為了其他目的(ulterior motive)來做一件事, 而不是為了事情本身, 總是令我難過。  譬如說, 我們養豬是為了吃, 而不是因為喜歡豬,這個生物,這個個體。  

我也同意另一人說這和 H is for Hawk 有相似的地方。   就像 H is for Hawk 是藉著馴蒼鷹的過程使自己從父喪的哀痛中走出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藉著鰻魚來闡述他對父親過世後的懷念。  他從小和父親在一條家旁的小河釣鰻魚,從這裡開始,作者夾敘夾議,介紹了鰻魚從雅里士多德到現代的研究過程。  我每每驚嘆於歐美作者在敘述科學的書本裡,那種娓娓道來,可以把一長河的歷史,從涓滴細流到滾滾大江式的描繪出來。  雖說他們文章裡也總有一個很巨大的斷層, 就是 中世紀(medieval period), 有點像現在大陸學者的論述裡也總會有一個斷崖式的論述,尤其是文革。 

我有幾段文字我印象特別深刻。  Aristotle, Johannes Schmidt, Rachel Carson, 他和他爸爸憶起釣魚的經過也有不少。  這書其實滿薄的,但是作者寫出的句子和其堆砌出來的文章都簡潔清楚,充滿感情。  尤其是結尾,雖說我在大致上三分之二時,就一直在腦袋裡浮現了 Big Fish 的結局。  但是這並不減少結尾所留下的熨帖。 


我很喜歡他寫 Rachel Carson 的那一段,因為我不只一次的嘗試看 Under the sea wind, 都不成功。   可是現在經他描述後, 我要再來試試看。  

我看老肉或科普的影片或文章, 感覺很可憐的事情就是幾乎所有的資料來源都是西洋的或著是東洋的。  中國人呢?  我的印象裡總是有經濟因素才會有實驗研究。  就像老肉說, 很多日本研究也都是為了經濟。  當我想到, Johannes Schmidt 花了十八年的時間, 用了很多私人的捐贈來做這些鰻魚的調查研究, 期間還因為一次世界大戰而停了四五年, 這種事情是為了甚麼?  再想到 Johannes Schmidt 在找到 Sargasso sea 後兩年就過世了。 他的經濟效益是啥?   他的目的是啥?  書裡問到這問題, 也許他有經濟目的, 因為為什麼會有人捐助這個計畫, 但書中沒有提到。  


書中提到鰻魚快絕種的原因除了竭澤而漁外, 還有疾病的問題。  書裡說歐洲鰻魚目前面對的疾病都是從日本來的。  這也讓我想到全球貿易所造成的禍害吧。  


我的腦袋裡也一直浮現金賽博士。  我對金賽博士的印象全來自 尼爾孫的電影。  會和這本書聯想起來是因為,我一直在想,誰會想了解鰻魚呢?  金賽博士研究一種昆蟲寫了一本厚厚的書, 卻發現完全是浪費時間。  最後他去研究人類的性。  不過我還是要說, 這本書幫助我對鰻魚發生一點興趣。  我還滿高興的, 因為能對這世界多一點認識都是好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