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中庸 我殆已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 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是中庸第一章. 我對一般的解釋都不很滿意. 胡思亂想之下, 竟然也有一些想法. 不過孔子說的, 思而不學則殆. 我想想, 現在寫下來, 如果將來有機會, 自己或有長進. 那時再回來看看自己這時的思想, 也頗有意思.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我覺得, 這三句話先把三個字, 性, 道, 教, 他們之間的關係和定義講明了. 在這裡, 所謂性, 即是天命. 道, 就是率性. 教, 就是修道. 如果像數學公式, 我就可以把他寫成, 天命之謂性, 率天命(性)之謂道, 修率天命(道)之為教. 這樣看起來, 念起來都好奇怪. 我稍微解釋一下我的想法.

天命, 就是天賦予人的一切東西. 這東西就是你所有的一切, 包括可見到的或不可見到的; 可見到的是你的身體髮膚, 甚至可以說你的器官; 不能見到的包括你的基因, 你的個性.

率性之謂道. 率性在我看就是人用上天賦予他的身體和個性做事. 這個率字就是用, 或領導, 甚至可以是遵循的意思. 所以在這裡, 道沒啥高深的解釋. 道在這裡就是說, 人用他的稟賦做事. 作啥事? 這不是這裡的討論. 這純粹只是個定義. 文章一開始就決定, 道在這裡的意思就是人用他的稟賦做事. 人用他的稟賦做事就是道.

修道之謂教. 教在我看來只有一個意思, 他可以是改變人用他自己稟賦做事的任何原因. 這個原因可以是母親的棍子, 父親嚴厲的眼神, 鄰居高壯男孩的拳頭, 或者是飢寒富貴. 因為這些東西都可能改變人的行為. 教, 當然或許更可以是一種信仰, 或者是宗教, 或者是一種學術. 只要是對人的行為有所影響的都可以謂之教. 因為他改變了人的行為, 意即修道(人用他的稟賦做事就是道), 這就是我對這一句話的解釋.

如果上我三句話一起解釋, 我說:

上天賦與人的一切秉性叫做性, 人順著自己的個性, 想法, 身體的強弱等等而行動就叫做道, 最後, 我們把對我們的意識行動有所影響的事情, 譬如學術, 信仰, 宗教, 都定義為教.

這就是我對這三句話的解釋. 再來, 我試著用沿著上面的想法來解釋下面幾句.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這個道, 是否還是指人依秉性行動呢? 我認為是的. 所以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人必然得依著上天所賦予的本性, 包括思想, 個性, 身體的強弱來做事. 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 如果說, 某些行動是可以只有嘴巴上講講, 但是卻做不到, 甚至是做到了卻有害於自身, 那麼那個道就不是我們所定義的道.

以上是想了很久很久才想到的. 甚至可以說是今天, 12/30/2009, 才想到的! 長久以來, 我始終都不了解為啥這文章裡只講道, 而不談教. 因為似乎, 儒教應該要談教. 而不是道. 但是今天如果說, 教是任何可以改變行為的因素, 那麼這文章裡的確是不需要談到教. 但是更困難的地方是後面的: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 也。

我不了解說, 這文章是如何突然從定義性道教後, 轉到說君子都是戒慎恐懼, 要小心他自己獨處的時候... 但是, 他並不是在定義性道教後真的突然轉到戒慎恐懼的. 他是再一次強調行為的定義之後才提到慎獨. 在我看, 文章裡對教是很小心對待的. 不是所要的教都好. 意思是, 不是所有修道的教都是可行的, 我感覺這裡更可以衍生出並不是同一個教對每一個人都適合的意思. 所以我目前對於戒慎恐懼的幾句話解釋為:

因此, 君子對於教, 我在想就是各種, 想法, 信仰, 甚至宗教, 學術都要小心謹慎的對待之. 這些都會對人的行為有所影響, 而這些影響又是如此不容易為人所察覺. 因此一個君子要很真心的面對他自己才是.

再深一曾講, 對於體察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是需要一番功夫的. 這就是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自己內心的感覺, 往往在最微小的行為中顯現. 自己對自己的觀察是得要真心, 也就是慎.

之後中庸第一章繼續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裡我還沒想到哩... 哈哈. 如果要我現在說, 那我就會說, 這一段, 還是先定義了中和. 沒有喜怒哀樂謂之中; 喜怒哀樂發出來和外界的情況沒有相差太遠, 就叫做和. 中也就是沒有喜努哀樂的狀態是自然的本來面貌; 和呢, 就是所有生物個體的表現. 達致中和的狀態, 就好像天地一樣的恆久不變, 但是卻又如萬物孕育其中而生生不息.

現在, 我把所有的解釋放在一起看看會如何:

=======================================


上天賦與人的一切東西叫做性, 人順著這個上天所賦予的稟賦, 包括自己的個性, 想法, 身體的強弱等等而行動就叫做道, 最後, 我們把對我們的意識行動有所影響的事情, 譬如學術, 信仰, 宗教等等, 都定義為教.

人必然得依著上天所賦予的本性, 包括思想, 個性, 身體的強弱來做事. 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 如果說, 某些靠著教的行動, 根本做不到, (甚至是做到了卻有害於自身,) 那麼那個道就不是我們所定義的道.

因此, 君子對於教, 也就是各種, 想法, 信仰, 甚至宗教, 學術都要小心謹慎的對待之. 這些都是會對人的行為有所影響, 而這些影響又是如此不易為人所察覺. 所以一個君子要很真心的面對他自己才是.

再深一層講, 對於體察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是需要一番功夫的. 這就是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自己內心的感覺, 往往在最微小的行為中顯現. 自己對自己的觀察是得要真心, 也就是慎.

沒有喜怒哀樂的狀態謂之中; 喜怒哀樂發出來和外界的情況沒有相差太遠, 就叫做和. 中也就是沒有喜努哀樂的狀態是自然的本來面貌; 和呢, 就是所有生物個體的表現. 達致中和的狀態, 就好像天地一樣的恆久不變, 但是卻又如萬物孕育其中而生生不息.


===================================================

我覺得其他段都勉強可以, 但是最後一段和倒數第二段卻很有些距離. 似乎本來是在說教的影響, 但是在末段突然轉到喜怒哀樂去. 怪怪的. 我或許可以自圓其說: 因為末二段最後在說要真心體察自己, 所以末段講的喜怒哀樂也就是仔細的體察自己的本性. 但是終究有不通處. 實際上, 我覺得末段是和首段相呼應. 中和性呼應, 和與道呼應. 這應該是不可疑的. 但是末二段和末段的連接處實在得要再用力思考或應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