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08, 2010

有關傳統的電郵往來

我不熟悉傳統... 傳統是啥? 如果是清明河上圖, 那在我現在認為那是考古... 如果是四書五經, 諸子百家, 那在我的認為是, 這也是考古...
因為對現代大陸人來說, 毛澤東思想是傳統... 對香港人來說, 英國女皇是傳統; 對台灣人來說, 我現在不知道台灣人會說啥... lol

我對袁偉時並無法完全同意. 因為我覺得他說物質傳統要保護, 但那只是考古然後開博物館... 或者是民俗要受到保護, 在我看都只是很片面的...
但是, 我哪有他看的多? 他的經驗和經歷那我是絕對無法比的. 他吃的饅頭比我吃的米恐怕還要一兩碗... 如果以碗來算的話...
而且我對他編的那本告別中世紀的序言裡, 所提到的, 要親身去看了, 然後再來談, 我是心有戚戚. 我覺得對於傳統學術思想也是一樣...

但是親自看書是很困難. 要從浩瀚難懂的書籍裡又想找出裡面的理性思想... 那就更難了. 我摘兩段話來表達我想說的, 也就是我認為今後中國人從經典裡可以往哪兒走.

王陽明尊經閣記其中一段:

.....  葢昔聖人之扶人極,憂後世,而述六經也,猶之富家者之父祖,慮其產業庫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於遺亡散失,卒困窮而無以自全也,而記籍其家之所有以貽之,使之世守其產業庫藏之積而享用焉,以免於困窮之患。故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則具於吾心。猶之產業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具存於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目而已。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之實於吾心,而徒考索於影響之閒,牽制於文義之末,硜硜然以為是六經矣。是猶富家之子孫,不務守視,享用其產業庫藏之實積,日遺亡散失,至為窶人丐夫,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業庫藏之積也。」何以異於是?.....


王陽明傳習路, 以下門人徐愛錄裡的一段:

....先生曰:「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篤 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於心,安可狃於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亦尊信程 子。至其不得於心處,亦何嘗茍從?....


中國人, 得自己講話... 得自己做事... 歷輩之人皆是如此. 難道現代的人也不應如是? 經典裡記的就是人性! 你看他說今不得心, 安可狃於舊聞? 很適合現代人, 事實上很適合每一代的人. 而那些現代口裡老再說中國偉大的傳統, 兩千年的歷史.... 大部分也不過是 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業庫藏之積也。」... 我覺得這實在無此必要.

另外, 我看完袁偉時的告別中世紀的感想是, 五四的健將都太年輕. 他們都太想辯論. 既然想辯論, 而對象又都似乎是保守的人. 則言論自然會偏. 而讀者就會更偏... 尤其是年輕的一代. 我覺得古時候每一代人都是從經典裡繼承那一代所能承受的道理. 而五四時的健將, 這裡最主要是指陳獨秀一批人為了辯論, 他一定找這一時代最不可能的道理來闡明傳統無用... 但是, 從字裡行間, 也可以看出他們對經典是熟悉的. 很可惜當下面的幾代人越來越不熟悉四書五經, 諸子百家. 當他們想要知道一些東西的時候, 去翻五四的書又看到不可能的道理. 這真的是情何以堪.

五四之所以是五四, 是他的熱情和精力. 他有他的見解. 但是有不成熟的地方. 要瞭解五四的意義, 應該要一個人一個人去看. 看了五四他們在說啥. 再看看, 他們在之後又說了啥和作了啥. 他們在思想上的成長和中國歷史是相互為因, 又相互為果. 看他們的變動, 當有助於我們對中國的前景有一定的幫助.




================================================


非常赞同六耳的这两段话。

但是历史没有回头路,中国的传统也是被人打开了大门,不得不反的。 中国人一百多年都是在现代化面前很被动的演变着。 至少冲破包办的婚姻,追求个性的解放,都是那时开的头,很难想象如果不经历这样一个传统上的“打破”,现在的我们是什么样子。 我个人大概是被美国洗脑了,我觉得这方面中国仍然是太传统。 虽然大家都叫道德滑坡了,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哪有半点传统美德的影子? 但那都是表面,骨子里仍然是男尊女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衡量,都无不打上传统的烙印。 或许这也是慧心说的,旧的被打破了,新的建不起来。 但旧的被打破是有历史的必然性的,至少五四的时候是那样,49年后的摧残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新的不建不行了。 所以又在炒传统vs西化的冷饭。 记得梁启超曾主张过“私德”vs.“公德”。 我觉得这个提法蛮有启发的。 西方有“private man" vs. "public citizen"的概念,似乎很接近。 我是觉得无论怎样修复传统,绝对不能再让旧的观念妨碍“public citizen”概念的树立很推广。 但在大陆,每次有人叫嚣“国学”,叫嚣“读经”,这样的回归传统总让我心有余悸,总觉得那背后有深不见底的动机。 总有个幽灵是不希望中国人培养独立的人格的。。。传统于他们,是个灵验有效的工具。

修身养性应该在“私德”的范围内去鼓励和发扬,public的范围还是应该靠制度,法律去治理,不能让“以德治国”,“圣人治国”这些概念在脑子里作祟。 它们与现代化公民的概念格格不入。



================================================


慧心的思考很好啊! 其实我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很少。 我读袁伟时,我读易中天,心里倾向于他们的想法,但同时也明白这是他们的思考和结论,不是我自己的思考。

WITHOUT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近距离接触,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只能是个模糊的倾向。 我的倾向是:文化的载体是个人,只要一个社会是多元的,个体的自由意志有足够的空间和保护,传统就不会丧失。 强调”中国性“,还不如强调中国人的”个体性“。 离开了每个人的”个体性“,就不可能有所谓整体的“民族性”,“东方性”。 所以,有时面对过于热烈的中西文化辩论,到了一定程度,我就觉得变成了一个伪命题,传统不可能一成不变,任何文化都在不停的演变和融合。 中国人永远都不可能被改造成西方人。 这种焦虑下面,其实包藏着很多非文化的东西。



===========================

哎呀, 講話不清楚... 只是這不好翻譯... 稍微試一試... 這叫做, 老鼠搬大象, 壓死自己... -_-!! lol!!

王守仁的尊經閣記那一段是在說, 古代的六經, 也就是易詩書禮樂春秋, 都不過是古人自己心理的記錄. 這些紀錄在古人看都對後人有重要性. 希望後代人可以從中得以渡過古人自己也曾經歷過的事情... 而現代人(那時是明朝)常常搞不清楚. 以為書裡的東西和自己心理的想法是兩回事. 但是卻不知道六經的源頭其實就是現代人自己的思想和心裡. 結果, 拼了命想要作古代書裡的似乎完美的道理, 而不著重在自己的感覺, 想法. 結果是其實是把真實的自己給丟棄不理. 古人的心理紀錄可以看作是一個富人對自己產業的清單. 現代那些搞不懂自己的人, 就像那富人的子孫. 不知道其實財富是在家裡(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感情), 完全不理會家裡真正的財富, 逐日丟棄. 等到丟光了, 窮的不得了(完全迷失自己), 他卻還拿著那本清單, 跟別人說, 這些都是我的財富啊.


王守仁傳習錄裡的那一段前面學生徐愛和王陽明在討教. 說他對於王的學說和朱子的學說還有不能理解的地方.
王守仁這裡舉了古代的兩個人, 一個是子夏一個是曾子. 子夏對於他不理解的地方, 他只是堅持相信聖人說的道理. 但是曾子則反是. 他必須要在自己內心中反覆思考, 希望要切實瞭解道理的真意. 王陽明認為曾子的做法要比子夏更實在.

所以我很贊成拙林提出的個體性. 我非常認同. 但是, 當講到中國性的時候, 我還是留戀. 所以我不肯講明白. 我認為這是我個人的包袱. 我總是認為中國古代的書籍裡有很豐富的東西. 我有時也認為中國和西方是有其不一樣的地方. 但是有時似乎又看到共通的人性. 很是矛盾. 我認為還不如大家都看西方的東西, 學西方的事務. 對於未來的中國人(台灣香港大陸) 或許只有好處而無壞處. 而且, 就像王守仁上面那一段一樣, 要看到真正的財富, 又哪有東方西方呢? 只是人罷了. 但是, 我終究是留戀... 而且很希望中國人可以真的看到這些東西...

至於說中國人會否改變成西方人. 這我始終都不懷疑. 我認為一定會. 西方人反求諸己的功夫是不得了的. 越反求諸己, 則講的東西越實在. 人都要真的. 假的, 終是要被唾棄的. 要不變成西方人, 則中國人必須要能夠講話, 講真話. 中國人在白話文普及後, 也逐漸好起來了. 可是政治的因素在這方面畢竟有巨大的影響.

至於說明亡於心學, 這在我認為這基本上不那麼正確. 因為學生學的並不全面. 這也是我為啥反對讀經的原因之一. 王陽明的學說一個是心即理, 另一個是致良知. 但是如何致良知, 則是以 "必有事焉" 為方法. 必有事焉的意思就是必須要從實際的實情上去考察自己的心並且引導致 "良知". 但是, 很多學生在他死後都走向禪宗... 因為他們只看到心即理... 最後也被人責備... 這就是, 學無學好, 半瓶水的壞處... 讀經也是一樣. 如果是政客, 或著為了辯論, 則讀經不過是增加口頭禪的辭彙罷了... 這也就是, 荀子說的,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還不如大家都從實際的事上去學習體驗, 更實際點... 而且自己學到多少就是多少...

你看, 我這裡也是一大堆口頭禪... lol!!!


=======================================


至于中国人会不会变成西方人,这要看你是相信世界是平的,还是相信文明冲突论。 越来越担心自己的文化失去独特性,并不是中国独有。 我相信世界的文明有日益融合的趋势,都会变得越来越fusion吧。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自由,文化的惯性是非常强大的。

昨天晚上看了一篇讲后现代理论的文章,其中讲到“现代性”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

“实现人类主体性的冲动使西方人开始了征服自然之旅,建立起日益庞大和强有力的科学—技术—工业—市场体系,而对个体主体性的弘扬则使财产的个体所有制、民主体制、多元文化日益获得承认和发展。实际上,任何国家要获得充分的发展,都必然要经历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现代化运动”

我觉得上面这段话可以作为衡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标准。 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使得传统文化成为牺牲品,但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有偏差的。 应该看到只有多元文化的框架里,传统才能得以保存。

那篇文章对我很有帮助,不过就偏离我们聊的传统文化的话题了。 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