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0, 2021

Book afterthoughts

 我近幾個月從沒看完幾本書,這本是讀完的少數之一。  本書在講述乾複印機, Xerography 從發明家到真正成為一件產品的過程。  我看這本書的原因實在是因為我想在 YT 上放一些我喜歡的故事,我自己念,把他們錄製成說書。  我本來是拿著一本讀者文摘出的一本叫雋永集的精采文章編錄。  其中有一篇叫做乾複印,就在講述這個發明家。  雖說我讀了文章後,發現這只是一篇很簡單的文章。  我看了以後不知道為啥, 一直很著迷。  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後來在我家附近的圖書館找到一本相關的書。  於是就借出來看看。  

我以為這本書會放在圖書館傳記區,但是他竟然是放在有關工藝的地方。  這真是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情。  這本書叫做, "Copies in Seconds"。  這位乾複印的發明家叫做 Chester Carlson。  作者一開頭從最古老的歷史講起。  從埃及的草紙,一直講到現代。  我想這樣講,是想讓大家對乾複印的與眾不同有個真正的認識。  我很佩服歐美人士對自己的歷史是多麼認真,從這麼一本不到三百頁的書裡,作者光是講歐美在複印史上的歷程就仔細的不得了。  各種過程裡,人名,時間,地點,社會背景,當時的科技程度,他都要閱讀和仔細的研究一翻才能寫得出來。  到了乾複印,也就是廿世紀初到中期的時候,書中所舉出的人物,和他們自己所寫的書,或對相關人士的採訪,經過作者的穿針引線,真正紅靈活現的把那時的這些人,他們所面對的遭遇,挫折,他們當時的感想,後來的回味,似乎也把我帶進那曾經走過的道路上,跟著一起經歷著。  

我看完了在想,這個故事到底為什麼讓我這麼著迷?  我想是當時這個團隊吧。  我們往往把一個發明的完成通通放在一個發明家身上。  這本書裡,每一個人都知道誰是乾複印的發明者。  可是,做為一個讀者,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如果沒有一個團隊,發明家本身永遠無法證明他的發明是可行的。  我想我對雋永集那篇文章有點感冒的原因就是,他只提發明家。  另外,這本書裡的團隊也並沒有掩蓋住發明家的光環。  這位發明家的出身微寒,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而發明了乾複印。  但是,這卻不是我最佩服的地方。  他的忍耐和他的信心更令我佩服。  他的忍耐從他一發明乾複印開始,到真正的產品出廠,總共廿五年。  期間沒有大廠要他的發明。  即使碰到了一家公司相信他的發明極有潛力。  但是,他依仍等待了十二年,產品才上市。  忍耐並不是純粹的坐在那兒等著天上掉水餃。  他依然籌畫借錢,並且參與改良,並且謙卑的敦促那公司的總經理。  謙卑的敦促實在是一個奇怪的講法,但是,我實在想不到用啥形容詞來描述這本書裡所展現的發明家。  

另外,這家公司, Haloid Xerox, 的總經理,或者總執行長,在銷售乾複印的手法實在很靈活。  因為一開始的乾複印機(941)實在太貴了,光是造價就要兩千元,那還是1960 年代的兩千元。  所以他們靈活的以租賃為賺錢的手段,招攬公司行號,公家機關,法人團體來租賃。  當時實際上已經有其他的複印機,只是這些複印機限制太多,操作不便。  但是,他們便宜。  當時 Haloid Xerox 公司想和 IBM 合作生產,結果 IBM 找了家投資風險顧問公司來做風險評估。  結果是風險太高, 因為市場已經充斥各種影印機,這台超貴的機器怎麼與之抗衡,而且他們認為一般的公司實在沒有必要用這樣的機器。  IBM 便放棄合作。  Haloid Xerox 後來自己也找了家公司來做評估,結果一樣。  但是,這位總經理,仍然奮勇向前,而且後來的策略成功。  Xerox 成為複印的代名詞。  

我總是會抄錄一些書本裡的段落,這裡也不例外。  


"Technology doesn't evolve steadily and continuously.  New ideas often arrived in clusters, having been generated by cumulative cultural forces whose origin and exact nature aren't always obvious at the time, or even later."  


"We ourselves are copies. 'And God said, Let us make man in our image, after our likeness.' A living organism, from its DNA up, is a copying machine.  the essence of life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sand -- is replication." 


"Copying is the engine of civilization: culture is behavior duplicated." 


到這裡,也可以做一個結束了。  但是,我依然很好奇,似乎還想知道日本的複印機。  因為現在幾乎我所看到的複印機都是日本的或著是某大電腦公司的。  很少看到 Xerox。  而且聽說在 1980 年代, Xerox 和日本的複印公司也有過很強烈的競爭。